动的表情、节奏、画面和美感
吴晓邦强调“自然法则”,并不是要将作为“舞蹈”的人体运动视为一种“自然”存在。因此,他不能不对动的表情、节奏、画面和美感发表自己的主张。吴晓邦认为,关节和肌肉在动的自然状态中是分不开的。关节的运动会直接影响肌肉的松弛和紧张,而肌肉的松弛和紧张则直接影响人体动作的表情。只有熟悉人体运动的“自然法则”,肌肉表情的传达才会获得自由。动的表情的出现,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方面是人的内在感情通过呼吸和脉搏的调节控制了人体各关节间动的联系和发展;另一方面是人体运动中强弱、大小、快慢、深浅等的节奏变化与动的表情有某种对应关系。动的节奏可以说是动的表情传达中的最重要因素。较之表情和节奏而言,对“动的画面”的理解要稍复杂一些。“动的画面”主要指的是舞台场面的调度。从人体运动的角度来考虑,动的画面是通过步法组织来实现的。所谓“步法组织”,就是把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步法,通过具体的情节和内容组织起来,成为一种舞蹈表现的“无言语句”。在吴晓邦看来,参与“动的画面”组织的基本步法有垫步、跑跳步、踢毽步、滑跳步等。由于步法组织在实践中是丰富多变的,吴晓邦只对“动的构图”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首先他强调“步法组织”主要应在斜向线路中进行。因为只有在斜向进行中,才能找出人体运动内各种不等三角形的移动,而人体斜向进行(前进或后退)中不断破坏又不断创造的三角形变化可以获得有效的表情传达。其次,他强调了“步法组织”与情感效应的同构关系。比如在斜向进行中,手向上方探出和向下方探出的三角延伸线就分别对应着期盼和果断的情感;而在面向观众的直线进退中,由于“前隐三角(进)”和“后隐三角(退)”的延伸线,分别会产生压迫感和孤独感。再次,他强调“向侧平行”和“对称平衡”是步法组织的大忌。因为“向侧平行”会妨碍人体运动的三角暗示,破坏了表演上线条运动的规律——除非你以此来表现幽灵、鬼魅或无立场的人。而“对称平衡”则因为很难看到人体运动的矛盾创造,使之很难表现出生活真实,会削弱人物性格的塑造。
动的表情、节奏和构图其实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在此基础上吴晓邦谈及了“动的美感”,认为主要有简洁、整齐、丰满和平衡。所谓“简洁”,就是动作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预动”“随动”不干扰“主动”的示意性。所谓“整齐”,就是动作条理分明,不芜杂紊乱,动作依照人体运动的自然法则合理地发展。所谓“丰满”,就是动作充实自足,不生硬板滞,“主动”与“预动”“随动”一气呵成。而所谓“平衡”,不是指“轴心论”观念上的“对称平衡”,而是指“矛盾论”观念上的“自然平衡”,这其实是强调动作的和谐流畅。可以认为,吴晓邦强调的“动的美感”也是基于“自然法则”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