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形态分析的主攻目标

二、舞蹈形态分析的主攻目标

舞蹈生态学作为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与舞蹈的关系的科学,必然关注“环境对舞蹈的选择”。《舞蹈生态学导论》指出:“环境对舞蹈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是舞蹈形态。环境对舞蹈的影响、制约最终也要通过舞蹈形态的变化体现出来。”(第8页)“所以,舞蹈生态学研究的第一步,应是对舞蹈形态的科学分析。可惜,迄今为止,还没有提出明确的舞蹈形态学的概念,也没有现成的系统分析舞蹈形态的方法。”(第9页)在舞蹈生态学的研究看来,舞蹈形态分析应成为这门学科的先导部分;而舞蹈生态学中的形态分析,一是要注重环境选择作用的焦点之所在,二是要进行定值、定型的分析。

在切入“舞蹈形态分析”的目的、原则和方法之前,《舞蹈生态学导论》对“舞蹈”这一学科研究的“核心物”进行了界定。通过舞蹈与人类生活动作的比较,通过舞蹈与非艺术的超常形体运动的比较,通过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比较,《舞蹈生态学导论》认为:“舞蹈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异性的、以人的形体运动作为媒质的、以表现人类浓缩而升华了的感情为追求目标的社会艺术活动。舞蹈的动作来源于生活,又经过加工、提炼、选择与组织而具有了超常的特征,每一种舞蹈,都形成了经过长期传衍积淀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动作体系。舞蹈凭借这一动作体系,达到它的表意抒情目的并实现其审美价值。”(第10页)这个界定有两重意义,一是共时态意义上的“社会艺术活动”,二是历时态意义上的“稳定动作体系”,后者构成前者的“媒质”而前者实现后者的“价值”。在对“舞蹈”这一“核心物”进行界定后,舞蹈生态学还确认了舞蹈形态的三大特征:(一)内在的韵律感与外部的节奏性;(二)动态与稳态的交替并以稳态作为每一动作的起点与终点;(三)人体各部位运动配合的谐和性。对“舞蹈”的界定及其特征的确认使“舞蹈形态分析”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点。

资华筠曾特别强调,解决舞蹈形态分析问题,应以因子分解、特征提取为主攻目标。如她所说:“根据实践经验,我们比较顺利地确定了舞蹈形态分析的三个层次:舞动、舞目、同形舞目类群;确认出舞蹈的自然切分基本单位——舞动,并且找出了进行定值、定型分析的因子项:节奏型、呼吸型、步伐、显要动作部位及其运动流程等。”(《舞艺·舞理》,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第9页)既然以因子分解、特征提取为主攻目标,《舞蹈生态学导论》就不能不提出“舞蹈形态特征提取”的若干原则,主要有:(一)鉴于舞蹈作为视觉艺术的直观性特征,舞蹈形态分析和特征提取必须考虑舞蹈形体运动中动感与视觉、人体生理机理与直观印象、以及技术实现与艺术感受之间的差异,并寻求其相对统一的客观标准。(二)鉴于人体形体运动可直接观察和客观测度,从方法论角度考虑,舞蹈形态分析与特征提取必须在具体实践中对于工作概念给予操作式定义。(三)舞蹈形态特征提取的任务不是精确地描述某种舞蹈的原形。它既不是概括舞蹈总体印象的宏观分析,也不是对舞蹈的各个局部进行“解剖”的微观分析,而是旨在确认舞蹈形态特征的中观分析。(四)舞蹈形态的中观分析分为三个层次,即舞动(舞畴)、舞目、同形舞目类群。作为中观分析的舞蹈形态,舞动和舞畴是“特征提取”的基础单位。“舞动”是舞蹈自然切分的最小形态单位,它包含时、空两方面的限阈;“舞畴”则是直观上可以感受到的具有同一表意审美特征的一簇舞动,它不是一个唯一的绝对值而是以一个取值范畴来表示的。

舞蹈形态分析的深入进行,便是对舞蹈自然切分最小形态单位“舞动”的因子分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舞动”由节奏型、呼吸型、步伐、显要动作部位及其动作等因子构成。所谓“节奏型”,是指舞蹈形体动作中身体各部位之间动静格局交替出现而形成的同一性规律;我们以节奏型来分析舞蹈的特征,常以陪伴舞蹈的乐曲(包括鼓点)为据。所谓“呼吸型”,与上述“节奏型”紧密相关,一般可分为自然型和非自然型,可以轻重、缓急、深浅、提沉、闭气或延伸等交替出现的规律性来确认其特征。所谓“步伐”,指与节奏同步进行的双脚在地面起落所形成的下肢运动;步伐特征应从时域、空域两个方面来确认,即步伐的运动流程和运动幅度。所谓“显要动作部位及其动作”,是指人体运动中相对运动幅度最大的部位;而“相对运动幅度”指的是人体所能达到的最大运动幅度与运动部位实际达到的幅度的比例。《舞蹈生态学导论》分析说:“舞蹈动作的特征具有和谐性和韵律感,其形体运动通常存在这样的规律性:当某个部位相对运动幅度较大时,动感的中心往往集中在这个部位上,视觉也会对这个部位的感受最深;因此,相对运动幅度最大的部位必须很显要,容易成为注意的焦点而具有特征性。”(第18页)在笔者看来,舞蹈生态学把舞蹈形态分析作为本学科的先导部分是十分得当的。在提出舞蹈形态分析以“特征提取”和“因子分解”为主攻目标的理论主张后,在提出“舞蹈形态特征提取”的若干原则后,“舞蹈生态学”作为舞蹈研究的一种系统方法论,便深入到了可操作性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