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心:中西舞蹈的动作原理
用高、李二人的话来说:“中西舞蹈动作原理之比较是本书研究的中心。”在笔者看来,这一问题也是该书研究成就最为显著之处。高、李指出:“柏拉图说:‘以最少的力量获得最大的效果,这就是最优美的动作。’这是优美动作的概念,也是力学原理的效率概念;动作原理就是解释这一概念,以求发展出最优美与最有效率的动作,成为动作的基本原则……舞蹈的动作原理可分为技术性原理和学术性原理,前者为舞蹈的专业知识,后者为一般相关的学术原理。”(第145页)
属于学术性的动作原理有空间原理、力学原理和美的原理。“舞蹈在空间的原理上,有身体的空间与活动的空间两种情形:身体在空间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体位的移动即发生空间变化,其活动的范围则在舞台的空间中。舞台空间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空中、平面、地板;舞蹈活动空间的发展,芭蕾是由平面而空中,现代舞则由平面而地板。”(第145—146页)“动作力学原理可分为运动、平衡、速度、重心、重力、浮力、合力、分力等……物体的运动无论如何复杂,就其空间关系而言可分为两点:一为直线运动,一为圆运动……平衡指人体稳定的情形。所谓稳定度,是纯物理的解释:一是平衡与物体的稳定面成正比,稳定面大则稳定度高;二是既定方向的稳定直接和重心之水平距离成正比;三是稳定和重量成正比;四是重心高低与稳定成正比;五是重心与稳定面的中心距离成正比……力与动作之关系,恰如人类生命与呼吸之关系,人类欲维持生命,必须不断地呼吸,以摄取人体所需的氧。同样情形,要想发生动作现象或使动作停止,都必须有力的作用。力作用于某一物体时,将发生三个问题,即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及力的作用点……所谓合力,是许多力的方面齐奔一点,而分力是一个力奔向许多不同的方向……”(第151—154页)
与学术性原理相对应的是动作的技术性原理,这包括动作的技巧原理、节奏原理及难度原理等。高、李指出:“动作技巧是力的运用,是重量的克服,是重心的掌握,是身体的控制……动作节奏决定于能量与肌肉的控制……动作的难度原理中,速度快的比慢的难;平衡面小的、平衡时间长的比面大的、时间短的难;需要控制的、控制部位多的比无需控制的、控制部位少的难;变化多的比变化少的难;力量大的比力量小的难……”(第156—161页)申说学术性的和技术性的动作原理,是为了使中西舞蹈动作原理比较具有科学的参照;而对中西舞蹈动作原理的比较,高、李是从舞蹈动作静态的分析、动态的研究、表现的特质、精神的状况等方面来进行的。
任何“比较”,都需先有对“比较”双方的深刻洞察;高、李先分别论述了芭蕾的动作原理和中华舞蹈的动作原理。关于芭蕾的动作原理,高、李指出:“(一)双腿外开的原理(Turn out):即双腿外扭至180°,这是芭蕾在古典技巧上的基本原理……双腿外扭是扩大活动范围的一种要求……(二)基本位置为动作发展的原理:基本位置(Position)是对人体各部动作范围所作的基本规定,动作经过与停留的空间位置是组成芭蕾基本动作最原始的体态……由基本位置发展的基本姿势相互组合而形成了基本舞姿,由基本舞姿的组合与连续活动形成了基本舞步,由基本舞姿与基本舞步再组合再连续而构成了芭蕾舞蹈……(三)动作姿势必为几何构图:芭蕾姿势的几何构图多为三角形、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所谓的几何构图,是以姿势的外沿为假想的构图线,四肢为假想的构图角,身体的线条是以整体的线条延伸,一条线或数条线的相互关系构成几何图形。构图是直线的,身体是弧线的;构图是局限的,身体是无限的……(四)身体曲线原理:芭蕾姿态的曲线,多以弧线为基准;手臂必为圆形弧线,身体亦为弧线的延伸……(五)动作姿态必合美术原理:即合于平衡、对称、完整、统一……(六)外圆内直的动作变化:所谓外圆,是以运动部位的支点为圆心,运动部位做弧线运动;内直则是以运动部位的支点为圆心,整体做直角运动……(七)由内向外的动作发展:芭蕾的动作的感觉是离心的、星射的、双臂与双脚从躯干突出向外伸长,形如从躯干飞离出去;舞者从肉体到精神都是膨胀的、扩大的、伸长的,姿态的变化均靠‘外开’而完成……动作力的运用亦是由内向外的;力量发自躯体的中心,由内而外发出,由中心向外展开至肩部、而上臂、而下臂、而手部、而指尖,而延伸至远方;腿部亦是如此……(八)形意结合的动作原理:芭蕾的动作属于一种纯形式、纯技术的动作……芭蕾动作本身没有意义,但可以表达各种不同的意义——这完全由舞者来表现而不是由动作来表现;这种多元性的表现特质即芭蕾动作形意结合的原理……(九)特有的趾立与立体表现:趾立与立体表现是芭蕾独具的技术……芭蕾的空中动作与双人的高举形成立体的表现,男性的跳跃技巧更突出了立体的效果。向空中发展是芭蕾建立的最早理论之一。由于向空中发展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跳跃动作,亦因此而形成了芭蕾独有的‘快舞’;双人的高举建立了二人合作的形式,亦因此而发展成芭蕾独有的慢舞……趾立的表现,一方面使芭蕾具有了超现实的表现特质,一方面也助长了双人舞的技巧……(十)独具的双人动作:双人动作为芭蕾发展的基础,因为早期的芭蕾由意大利贵族的社交舞演变而来……双人合作动作的特别表现成为芭蕾的一大特色,亦是芭蕾技术表现的巅峰。”(第163—170页)
关于中华舞蹈的动作原理,高、李指出:“中国舞蹈的动作原理,用现代的舞蹈原理无从解释;但中国舞蹈的动作原理却深合太极的理论……太极图形为一圆形,中间有一曲线,分圆为阴阳两极。中国舞蹈动作,不论手、臂、腰、腿多做圆形运动,左右手常分阴阳而后归于一元,身体前俯后仰亦为阴阳的配合,脚步多为一虚一实。女性属阴为文舞之征,动作含蓄内向,双手双臂多做圆形的腕花或翻臂,再由外向内收而停止于阴阳的部位,动作温柔婀娜,属于阴极的表现。男性属阳为武舞之象,动作刚阳强劲,动作则由内向外发展,多为开展的动作,双手抱元守一属于阳极的表现……”(第177—178页)在总论后,又具体指出有:“(一)自然的动作原理:即依据人体的自然生理状态与人体的自然活动方式来产生中华舞蹈的基本姿势与动作;人体生理的自然结构为姿态的理论基础,人体的自然活动方式为动作发展的基础……中国文化的精神,以崇法自然为最终目标;中国文化的人格修养以内省的道德为主旨;这种文化的特质,表现在舞蹈的动作上是自然稳重;重心的降低为动作稳重的要领;各种姿势以平稳为主,以身体的自然结构组成自然而平稳的姿势……(二)动作生活化原理(略)。(三)动作各自独立的原理(略)。(四)动作的专属原理(略)。(五)内方外圆的动作原理:舞蹈的姿势多以方正为主,舞蹈的动作则以弧线为主……这与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宇宙观有关……(六)动作的太极原理:由外而内的动作方式,四肢先动而后身躯再动,力的运用由外向内传,为向心力的运用;动作的方式为内向移动,四肢由外靠向中心,中心重量的移动尽量保持平稳……”(第177—182页)此外,高、李更具体到文舞、武舞的动作原理,而文舞的动作原理似乎更得中华舞蹈原理之精义。所谓“文舞的基本原理,现指女性动作原理——与中国女性传统之美德有关,亦与中国女性缠脚之陋习有关。故神态柔美,动作细致,脚步甚小,双腿多交叉或盘坐,两脚一虚一实,一轻一重,重心降低,体重多落于脚跟,上体含胸内收,动作以意示形,为文舞女性动作与姿势的主要原理……包括含胸内收的哲学原理、重心降低的平稳原理、神形合一的动作原理、重视表现过程的原理和实用的变化原理。”(第185—186页)
有了对芭蕾和中华舞蹈动作原理的分别论述,二者间的比较也就明晰起来了。经过比较,高、李指出:“(一)外射与内收:中西文化之艺术精神,从基本上即不同。西方文化的精神主外,一切思想知识与表现均以外在的事物为追求对象……此种思想在芭蕾技术上亦不例外,动作多是离心的、星射的……中华舞蹈的动作却刚好相反,动作的特质是向心的、是集中性的;两腿为本能的弯曲,且多交叉或盘坐,两臂挥拂旋转形成曲线来包缠身躯,动作感觉是集中的,都动向于中心一点。此种向内的表现正符合于中华文化的表现精神——即以仁道为中心,一切思想意识与表现均以人生为中心,多做内省的功夫……(二)示形与示意:西方的古典舞蹈基本上是以示形为主,所有的舞蹈动作与姿势基本上不含任何意义,主要表现动作的形式与技巧,动作的意义是由舞蹈的不同需要、由舞者所赋予的……中华舞蹈动作虽然也示形,但以示意为主,舞蹈动作均有其表现的意义,任何意义的表达亦有其专属的表现动作……中华舞蹈动作的示意,尚不限于舞蹈内容的表达,动作的本身即为示意而形成,是将有意义的动作美化而为舞蹈动作。西方古典舞蹈动作的形成,则是向外界的模仿与演变,以形式与技术为主,本身没有意义……(三)形圆动方与形方动圆:中西舞蹈的动作与姿势,在基本原理上是不同的。……西方古典技巧的姿势要求以弧线为主,身体的线条均表现在圆弧上;而姿势的移动、四肢的移动均以角度与直线进升,又表现在方正上(路线为直线转向为角),在动的形上又是圆的感觉,在形的动上又是方的原理。中华舞蹈则与上述情形完全相反,在姿势的表现上是直线与角的方正,在姿势的移动与双臂的动作上又多依弧线,在动的形上是方的感觉,在形的动上又是圆的路线……(四)重心一高一低:古典芭蕾的重心提高,使动作感觉自由灵巧并表现动作的特质,尤其是女性的平衡表现,因脚尖鞋的趾立,更有天平的平衡感觉。中华舞蹈动作重心降低,有表现平稳的特质……(五)一元动作与多元动作:芭蕾的动作是一元的,不分男女、不论表现任何故事,都是一组基本动作。男女动作在表现上虽略有不同,但这不是动作的性质不同而是男女优点的发挥不同……中华舞蹈则完全不同,男女各有不同的动作系列,文舞武舞各有不同的基本动作;不但男女动作不可混用,甚至每一种舞蹈都有一种舞蹈的基本动作……(六)技术层次与独立表现:芭蕾动作的原理是多层次的表现,中华舞蹈则是单层次的动作技术表现;多层次与单层次的技术表现,并不表示多层次的技术高,而是表示技术的发展不同。芭蕾的技术在同一动作中有不同层次,由最容易完成动作到最难完成的动作有不同的技术层次……中华舞蹈的技术则是单层次的,每一动作只有一种做法,亦即每一动作只有一个动作层次……独立表现与联合表现,中西舞蹈亦有所不同。中华舞蹈的每一动作均可单独表现,每一动作均可一起一止一生一息;虽可联合表现,但并非必然……芭蕾动作即不相同,动作的联合表现是必然,除少数动作可单独表现外,大多数动作必须联合始可完成……(七)单一形式的多样表现与多种形式的单一表现(略)。(八)超现实的动作与生活中的动作:中西舞蹈的动作性质亦不同。古典芭蕾的动作是超现实的动作,在现实社会中无论古今都没有这种动作发生,古典的动作完全脱离了人生的生活范围,而在一个独特的表现领域中建立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华舞蹈则完全不同,其动作完全产生在生活中……都是人生生活经验中的动作,亦是人的生活中自然发展而产生的动作——文舞来自礼仪,武舞来自战斗(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民俗来自生活……”(第190页—197页)上述中西舞蹈动作原理的比较,笔者认为是十分全面和深刻的,对我们了解其各自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是十分有益的;同时,这种研究方式对于我们当代的舞蹈理论研究来说也是富有启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