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斯洛夫舞剧创作思想的逻辑关联梳理
(一)作为苏联时期著名的舞蹈美学家,万斯洛夫十分谙悉“舞蹈”的美学特征。这个“美学特征”首先在于“舞蹈的基本表现手段”,也即“和谐的动作和舞姿,造型表现力和面部表情,动作的动律、速度和节奏,空间的画面和结构”。通过这个“美学特征”来定义“舞蹈”——作为“艺术”而非“活动”的舞蹈,万斯洛夫将其定义为“是把人类的各种动作和姿势作为创造艺术形象的手段的一门艺术”。请注意,上述定义把舞蹈创造艺术形象的手段高度概括为“人类的各种动作和姿势”,那么如何看待“动作和姿势”的具体指向呢?姿势,在舞蹈中指相对稳态的动作造型;而动作,指的则是“姿势的变化”,指的是“一种姿势”过渡到“另一种姿势”。与之相关的还有对“节奏”的独特解释,万斯洛夫称之为“节奏是舞蹈动作最简单的形式”;“节奏又形成舞步,各种舞步可构成不同的舞蹈组合”。在音乐中,“节奏”指的是“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指的是“音响的节奏”;舞蹈节奏指的是“体动节奏”,是动作“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现象”,这个“交替出现的规律”包括动作力度的强弱、动作速度的快慢、动作幅度的大小和动作向度的正反。节奏形成“舞步”,舞步构成“舞蹈组合”,舞蹈组合指向的则是“舞蹈形象”。万斯洛夫对此有正、反两种表述:正面的表述叫做“舞蹈形象是指舞蹈中对思想、感情和人物性格的完整表现”;反面的表述叫做“缺乏‘形象性’的舞蹈将导向纯技术和无意义的动作组合”。这些概念我们稍加整理,可以看到“动作组合”即“舞蹈组合”,“形象性”即指动作组合“对思想、感情和人物性格的完整表现”,而这个“完整表现”就是动作组合的“意义”。
(二)对于“舞蹈形象”,万斯洛夫区分了两个层次:一是“在最简单的生活舞蹈和民间舞蹈中存在有形象的基础”;二是“在舞剧中,舞蹈形象往往是与演出中的剧中人物和角色相一致的”。实际上,在“形象的基础”和“舞剧人物形象”之间应当还有“舞蹈形象”的一个层次——也就是既摆脱了舞者作为“工具的形象”又尚未成为舞蹈的“戏剧形象”,或可称为“类型化舞蹈形象”。万斯洛夫真正关注的“舞蹈形象”其实是“舞剧形象”。如他所说:“(舞剧形象的)舞蹈造型、性格刻画是在由不同插曲构成的整个剧情过程中形成起来的,从而揭示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而事实上,万斯洛夫又要借助“舞剧形象”的概念去定义“舞剧”,认为“舞剧演出是以统一的剧情相互联系起来的舞蹈形象的体系……舞蹈形象是作为不同的表现因素、表现手法和手段的有机融合体而出现的;它们产生于统一的人物性格的基础上,体现出全剧的剧情和主题思想。”
(三)谈“舞剧”不能不谈其“戏剧构成”,万斯洛夫表述为“舞剧的戏剧结构”。他的表述有三层意义:一是指出“舞剧的戏剧结构是指舞剧剧情的冲突发展”,这是通常意义上“戏剧结构”概念的平移;二是指出舞剧的戏剧结构以“发生在一定生活情景中的情节和思想冲突”为基础,这也是“戏剧结构”这一概念的常态内涵;三是指出舞剧的戏剧结构“在整个音乐、舞蹈剧情展开期间不断发展和能够得到解决”,由此而特别提出“舞剧的戏剧结构是‘音乐-舞蹈’的戏剧结构”。为此,万斯洛夫从“戏剧结构”而非“舞剧演出”的视角给“舞剧”下了另一个定义:即“舞剧是一种用音乐写成而又体现为舞蹈的戏剧”。舞剧“通过音乐主题素材的变化,通过速度节奏、结构手法和交响乐发展等其他各种因素的变换,显示出剧情的进展和转折,从而揭示出情节……舞剧的戏剧结构要求,不仅要在全剧中显示出详细的细节,描写出日常生活,并且要体现出主人公内心世界和相互关联的关键事件……”
(四)既然舞剧是“用音乐写成而又体现为舞蹈的戏剧”,万斯洛夫就认为必须研究“舞蹈交响化理论及其运用”的问题。他抓住当年在苏联舞剧创作实践中产生重大影响的舞剧《宝石花》(格里戈罗维奇创作于1957年),认为它的舞蹈“仿佛是将体现一定形象和结构构思的‘音乐交响’发展转移到了视觉的层次”。这种“视觉层次”的“音乐交响”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交响芭蕾”和“交响编舞”。万斯洛夫指出:“舞剧音乐的交响化和舞蹈艺术中交响舞蹈的发展,是两个相互联系着而又互不相同的过程。”他注意到,是洛普霍夫第一次从理论上论证“舞蹈交响性”,并且洛普霍夫认为“舞蹈交响性有决定意义的特征是‘舞蹈主题展开原则’”。但万斯洛夫认为洛普霍夫所说“有决定意义的特征”过于简陋,他强调说:“正如音乐交响性一样,交响舞蹈首先是建立在对感情的诗意概括性表现和来源于生活、包含有一定思想的心情体验的独特的戏剧结构基础上的。正如音乐的交响发展一样,它建立在形象的对比、造型动机的主题性展开、高涨和下落的力度‘波浪线’、各种不同的舞蹈的线索和表情手段的‘复调性’组合的基础上的。正如在交响音乐中一样,运用交响舞蹈的手段可以达到对生活的最为深刻的思想和形象的反映。”
(五)万斯洛夫对“交响舞蹈”的表达强调了三个意思:一是它的戏剧结构是对感情的“诗意概括性表现”;二是它的“主题性展开”建立在表情手段的“复调性”组合的基础上;三是它“可以达到对生活的最为深刻的思想和形象的反映”。谈“交响舞蹈”并非扬弃“戏剧结构”,万斯洛夫视舞剧为“舞蹈的最高形式”,认为“离开了戏剧结构,舞剧中的音乐和舞蹈的结合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样的)舞剧就不再是戏剧体裁而变成了一个由没有任何含义的舞蹈节目编成的‘花环’”。万斯洛夫强调说:“舞蹈交响乐本来指望把音乐艺术的最高形式引进舞剧中来,却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将舞蹈艺术抛回它还没有获得‘戏剧结构’之价值的阶段。”
(六)万斯洛夫主张的“舞蹈交响化理论”,有一个重要的认知基础,即“在综合艺术形象的创造中,舞蹈不是音乐的奴隶而是它的盟友”。万斯洛夫认为:“舞剧既不能按照话剧剧本的规律,也不能按照交响乐的规律进行编排结构,它有着自己的与‘音乐-戏剧’的舞蹈表现紧密相关的规律……”这是因为:“舞剧的直接范围正是情感世界,是一切表情动作的本性和舞剧戏剧结构的构成规律都扎根其中的情感世界……通过在情感世界中的折射,舞剧在原则上能够表达极其多种多样的生活内容……但是,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个说法才是正确的,那就是找到一个专门的,使得采用舞蹈手段塑造整个世界以及这些现象和事件变为可能的角度。”什么是舞剧“自己的、与‘音乐-戏剧’的舞蹈表现紧密相关的规律”呢?万斯洛夫指出:“首先,舞剧是通过直接铭刻在形象上舞蹈造型语言中的情感来表达思想的……舞剧表达着变形为情感的思想以及为思想充实了的情感,而被理性认识了的情感是表达涂上情绪色彩的思想的基础。其次,舞剧是通过包含在舞蹈行为之中的戏剧结构以及它的生活情势和冲突来表达思想的。如果说这个行动所揭示的不是外在的进程而是事件实质的话,那么它便以此传达了它们的含义,它本身也包含了一定的哲理……”
(七)万斯洛夫的舞蹈美学思想,主体部分是舞剧的美学思想;而在其“舞剧美学思想”中,除前述对于舞剧“自己的……规律”的洞察外,他还强调舞剧与当代生活、与现代题材的关联。万斯洛夫指出:“舞剧的现代题材的确很重要。它对观众来说是必需的——因为观众是想在艺术中看到他们自己,想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生活的种种问题。对舞剧创作人员来说,现代题材也是必需的——不论是剧本作者、作曲家还是编导都必须关注它。因为现代题材使他们更加注意观察周围的生活,寻找新的表现力和丰富的手段,把现实的具有特征的东西变成舞剧形象,也就是成为他们创作的促进因素。表演现代题材的作品对演员来说也是必需的——因为现代形象在演员的创作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其在表演中重新阐释古典作品的形象产生影响。”
(八)事实上,苏联舞剧创作的“舞蹈交响化”与“现代题材”具有极强的相关性。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格里戈罗维奇的《宝石花》(1957年)和贝尔斯基的《希望之岸》(1959)开创了苏联舞剧发展史上的“新时期”,用万斯洛夫的话来说,叫做“使舞蹈的形象性和复调舞蹈的复杂形式得以新生……舞剧的基础不是生活中的舞蹈而是舞蹈中的生活……特征是连续的舞蹈情节,其中没有哑剧和娱乐性舞蹈,所有的舞蹈都具有情节的意义”。万斯洛夫指出:“从五十年代后期起,格里戈罗维奇就成为苏联舞剧全部发展过程的当然领袖。正是他的舞剧扩大了苏联舞剧依靠的艺术遗产范围,正是他使交响性舞蹈发展的行程得到复兴。他丰富了舞蹈语汇,编出了舞剧特有的‘音乐-舞蹈’戏剧结构形式,得出了以情节舞蹈为基础的完整的艺术解决方法……舞剧《安加拉河》是他的第一部现代题材作品……也是苏联舞剧处理现代题材具有历史意义的一部舞剧。”从《宝石花》《安加拉河》到《斯巴达克》,格里戈罗维奇也对我国舞剧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