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学视阈中的世界传统舞蹈——于海燕的舞蹈美学思想

六、民族舞蹈学视阈中的世界传统舞蹈
——于海燕的舞蹈美学思想

对于世界传统舞蹈、尤其是东方各国的传统舞蹈研究,于海燕的成就是十分显著的。在出版《东方歌舞话芳菲》和《东方舞苑花絮》两部著作后,她撰写了《世界舞蹈文化圈纵横谈》(《舞蹈研究》1990年第3期)的专论,其中对于世界舞蹈文化圈的论述,对于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异同都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留下重要的舞蹈文化思想。

(一)世界舞蹈文化圈的划分及其概述

依据主题内容、艺术法则、地理位置、宗教信仰、民族分布、人种类属、传统文化、语言体系等参照,于海燕认为世界形成了八大舞蹈文化圈,她称为:1.中国舞蹈文化圈;2.印度舞蹈文化圈;3.印度—马来舞蹈文化圈;4.波里尼西亚舞蹈文化圈;5.阿拉伯舞蹈文化圈;6.拉丁美洲混合舞蹈文化圈;7.黑非洲舞蹈文化圈;8.欧洲舞蹈文化圈。对各舞蹈文化圈的状况,于海燕概述如下:“1.中国舞蹈文化圈: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中国、日本、朝鲜、蒙古彼此地域相邻或一衣带水、隔海相望。大部分人民信仰大乘佛教和伊斯兰教,属于蒙古人种的南、北、东三支系;只有中国西北部有少数混合人种,还有日本的土著阿伊努人种是蒙古人种与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人种。朝鲜、蒙古历史上都曾经是中国的属国,冲绳(琉球王国)也曾向中国皇帝纳贡,可以说这四国历史上已是一个传统文化体系(至今国际通讯蒙古、朝鲜、日本皆可用汉字投递)。日本既是现代经济大国,也是一个传统文化大国。日本民族来源有人传说是秦始皇派出到蓬莱仙岛寻药的徐福带去的数千童男童女的后裔,这只是一家之说,何况本土尚有原始的阿伊努族人。但若从人种类属考察,确实是从中国移民过去的。中日历史上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尤其是唐代文化至今,日本四岛还留有不少可供研究的遗迹。另外从日本舞蹈的门类中也可窥见与中国舞蹈文化同宗同源的血缘关系。

2.印度舞蹈文化圈:该文化圈包括印度次大陆上的七个国家,历史上也曾是一个国家,叫印度斯坦,中国史书则称其为天竺。主要人种是欧罗巴人种,印度帕米尔类型。印度的东北、西北部都还住着土著即南方蒙古人种或曰马来人种。尼泊尔的迦毗罗卫城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这一地域人目前却主要信仰印度多神教、伊斯兰教,少数人信奉大乘佛教。印度舞蹈驰誉世界,共有六大派系:婆罗多、卡达克、卡达卡里、曼尼普里、奥迪茜和库契普迪。卡达克除流布于北印度,主要还流行于巴基斯坦。曼尼普里也是孟加拉的传统舞蹈。斯里兰卡则流传着一种很有魅力、独具阳刚之美的堪地舞蹈,这种舞蹈的艺术法则、训练方式都与印度的古典舞相似,采取师徒传授的教学方式,只是到了近代才设立专门舞蹈学校数授古典舞。印度六大派系舞蹈是高度程式的舞蹈,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拥有系统完整的理论,也是当今世界舞蹈史上历史悠久、保持最完美的舞蹈活化石。

3.印度、马来舞蹈文化圈:是指东南亚九国,此地域主要人种是蒙古人种南方支系(马来人种)。信奉上座部佛教即小乘佛教。这里受印度舞蹈文化影响最深,深到它们的传统舞蹈同印度传统舞蹈一样,其内容都是表现印度两大史诗故事。艺术形式上也有很多相似处;比如印度传统舞蹈有九种表情‘拉斯’,印尼巴厘舞蹈也有八种表情‘石姆’;缅甸则称为表情‘雅达郭巴’,也是九种。它们同属于‘程式化表情体系’。

4.波里尼西亚舞蹈文化圈:主要指大洋洲和大平洋地域的诸国。这一地区居民大部分是世界上两次民族大迁徒移民到此的,历史较短,人们对他们的文化也知之不多。这里的土著属于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后来移民进入后,混血中又有了马来人种、欧罗巴人种因素。因此,这里的人民个子高大,皮肤棕黑,喜爱大海、太阳,擅长航海术。舞蹈主要是各民族土风舞,其中最著名的夏威夷《草裙舞》又叫《呼拉舞》,还有新西兰毛利人的《波伊舞》。他们信奉传统宗教,崇拜首领和多神。此地区的传统文化很奇特,人们不会织布,却捶树皮为布;饭食以芋头、薯和鱼为主,芋头做成糕状便叫‘波伊’,《波伊舞》即由此而得名。喜用石穴烤猪,副食为面包树上的面包果、柿子和香蕉;崇尚木雕,喜纹身纹面,喜戴鸟羽头盔,披鸟羽斗篷……由于这是一种不同于黑人文化也不同于印第安人文化的独具特色的人类文明,因此它的舞蹈文化便显示出特殊的光彩和风貌。

5.阿拉伯舞蹈文化圈:阿拉伯舞蹈分布于西亚、北非和利比牛斯半岛广大地区。这一舞蹈文化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以及伊斯兰教传播的影响,致使其具有东西合璧、东西荟萃的特殊风貌。其中尤其是西班牙的《弗拉门科舞》和埃及的《东方舞》乃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阿拉伯舞可分为西亚、北非两个系列。北非舞蹈多扭胯,动作主要在躯干上而少步伐。西亚舞蹈则扭胯幅度不大,而脚下步伐繁杂。群舞多为‘霍拉’式(长链队形或圆圈式)队列舞蹈。西班牙舞若论及东西方舞蹈比较,这是最值得解剖研究的一个舞种。可以说它是拉美混合舞蹈的老祖宗,而西班牙人用血洗大地的同时,也带去了十字架和他们的文化,包括音乐舞蹈。至今墨西哥的《哈拉拜舞》、委内瑞拉的《霍罗伯舞》、阿根延的《加托舞》、智利的《库艾卡舞》等等,都遗留下西班牙舞的深刻痕迹。

6.拉丁美洲混合舞蹈文化圈:该地区有三十二个国家,舞蹈较发达的有墨西哥、巴西、委内瑞拉、秘鲁、智利、哥伦比亚、古巴、牙买加、玻利维亚等。古代美洲土著居民被后人称为印第安人,三至五万年前便生活在这里,他们是在冰河时代末期从亚洲大陆移居而来。他们渐渐遍布美洲大地,形成大大小小不同部落。经过历史岁月的洗礼,这些部落形成了不同的文明、语言、宗教和风俗。在众多部族中以印加族、玛雅族、阿兹特克族最为强大,他们在史前就建立了自己的帝国,创立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我们统称为印加文化、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十五世纪欧洲人来到拉丁美洲,公元1492年至1504年哥伦布四次航行到达巴哈马群岛,从此开始了西班牙人的入侵,直到十六世纪中期西班牙人已完成了拉丁美洲的殖民帝国统治。此外欧洲各国移民又从非洲运来大批黑人充当他们的奴隶,几个世纪的移民入侵同时带来了西班牙、欧洲和古老的黑人舞蹈文化,致使拉丁美洲舞蹈文化呈现出三位一体的混合舞蹈文化状态,即‘印第安人舞蹈文化西班牙、欧洲舞蹈文化黑非洲舞蹈文化’。‘混合’已成为当今美洲各国舞蹈的共性。此地域人种亦为混合人种,多数信仰天主教、基督教和传统宗教。美洲本土出生的白种人叫‘土生白人’或称为‘克里奥佑’,土生白人和印第安人通婚的后代叫‘麦斯帝索’,和黑人通婚的后代叫‘穆拉托’黑人和印笫安人通婚的后代也另有称谓。今天美洲大地上纯种的白人、黑人、印第安人已很少见了。但们从不互相歧视,骄傲地称自己为美洲人。人种的混血也导致了文化上的互相渗透,美洲人常说:我们既崇拜太阳神(美洲传究宗数信奉的神祇)也信奉天主教。只是印第安人文化许多地方至今还是个谜,从他们保留完好的舞蹈中,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科学、文化都十分发达的民族。

7.黑非洲舞蹈文化圈:由于黑人舞蹈在非洲大陆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其在世界上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所以也有人用它来专指非洲的黑人舞蹈。黑非洲舞蹈是指除北非之外的东非、西非、南非的黑人舞蹈。这里人种主要是尼格罗人种,他们主要信奉传统宗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这里的文化以及音乐舞蹈,留其历史根源深深扎根在非洲土壤中,很少受到外来舞蹈文化影响,因而形成了一张脉络分明的传统之网。早在六千年前非洲黑人已经拥有自己的舞蹈文化,但直到公元二至十三世纪人们才对黑人舞蹈逐步了解。十五世纪后随着白人的入侵,黑人舞蹈曾被视为异端邪说受到镇压和破坏。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得到应有的恢复和发展。当代黑人舞蹈,我认为乃是舞蹈的海洋,世界上各种门类舞蹈尤其是时代歌舞都可以从非洲舞蹈的宝库中寻到他们的影子。爵士舞、霹雳舞、摇滚乐等等。几乎都是以非洲歌舞为母体衍生变化而来的,欧美许多音乐学家成立非洲音乐研究所,专门研究黑人音乐并加以发展。黑人舞蹈是黑人艺术之首,致使它的音乐、绘画、雕刻装饰艺术统统成为舞蹈的补充。舞蹈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传统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舞蹈可分为两大体系,一是传统宗教中的仪式舞蹈,一是民间娱乐性舞蹈。由于时代的进步,非洲这两类舞蹈有些已从广场表演走上舞台而成为剧场艺术,专业歌舞团也应运而生。非洲舞蹈多数尚处于原始舞蹈状态,它们没有严格的程式;手舞足蹈,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热情奔放,健康有力,纯朴多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很少古典舞,只在班图文化中有一支较为典雅的黑人宫廷舞,但无甚大发展。

8.欧洲舞蹈文化圈:包括东欧西欧各国、北美洲、苏联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这个舞蹈文化圈主要流行具有四百年历史的芭蕾舞,它起源于意大利,勃兴于法兰西,最后在英国、苏联发展完善。还有欧洲各民族的土风舞、舞会舞等等。”

(二)对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异同加以比较

在对世界舞蹈文化圈加以划分和概述之后,于海燕比较了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异同,主要论及了八个方面:“1.东方舞上身、上肢动作多于下身、下肢动作;东方舞面部表情丰富多样,西方芭蕾身体及四肢表情多些。以印尼巴厘舞为例。巴厘舞有四个基本舞姿造型:‘阿根姆·布素’‘阿根姆·根帮’‘阿根姆·歌公’和‘阿根姆’。若与芭蕾的四个‘阿拉贝斯克’舞姿比较,可以看到前者主要是上肢舞姿变化,连手指都要像风吹椰叶般不停地左右颤动,腿部只是立地蹲伏;后者则要轮番向后直抬腿,手臂仅向前向旁平举而已。巴厘舞中的波动腰肢(‘奠拉波’)、泰国舞中的横压腰肢、印度古典舞中的胸腰以及亚洲地区古典舞中花团锦簇的手势语(如印度古典舞中约有五百至六百种手语,可以表达语文中的十大词类)。这些丰富的上身上肢动作语言是东方舞所独有。芭蕾舞由于有不少切割空间的大跳和空中动作语言,因而下身、下肢动作十分丰富。东方舞蹈表情丰富多样。我认为舞蹈表情可分为五大类:(1)含蓄型表情(中国、日本、朝群、泰国等);(2)诱惑型表情(西班牙、吉卜赛、北印度卡达克等);(3)程式化表情(印度、印尼、缅甸);(4)裸露型表情(黑非洲各国、波利尼西亚舞蹈文化圈诸国);(5)优雅型表情(欧洲诸国、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在这五种类型表情中前四种皆分布在东方各国,只有优雅型在西方国家中盛行。程式化表情,印度最为典型,共有九种表情‘拉斯’,这是舞蹈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出现的表情语汇。这一程式传入印尼巴厘传统舞中被叫做‘石姆’,传入缅甸的被叫做‘雅达郭巴’,但与印度的表情‘拉斯’形态已大不一样。据说印度卡达卡利舞的演员甚至以半个脸微笑,半个脸愤怒。

2.东方舞的戏剧性语言多于技术性语言。东方许多国家的传统舞蹈常常是戏曲艺术的一部分,而西方多为纯粹的舞蹈。戏曲乃融乐、歌、演、白、舞五事一体的综合艺术。中国京戏除外,印度的卡达卡利舞、日本的‘能’和歌舞伎、泰国的‘孔’戏、缅甸的‘罗摩戏’等等,实质上都是戏曲舞蹈。只不过京戏是以唱为主的戏曲综合艺术,其余是以舞蹈为主的戏曲综合艺术。东方传统舞蹈题材广泛,大至印度两大史诗,小至传闻逸事、民间传奇皆可入戏。西方只有芭蕾发展为有戏剧情节的舞剧,剧目远不如东方多样、丰富,因比戏剧性语言不多,手势语言至多八到九种,而印度手势语言多达五六百种,这是由于舞蹈戏剧情节需要大量的手语,而西方技术性的语言十分繁多。

3.东方传统舞蹈中程式化语言多于示意性语言,西方舞蹈则反之。舞蹈起源于生产劳动、男女性爱……而传统舞蹈则为民间舞蹈演绎而来。太平盛世,王室出于宴乐享乐和歌舞升平的需要,将民间舞引入皇室,派专人创作剧目,培养宫廷乐舞艺人,许多皇宫舞蹈精美绝伦、华丽细腻,致使高度规范化的宫廷舞蹈脱离群众,艰涩难懂。这些程式化语言多数都有专业术语称谓。如:印度手语‘基拉卡’,两手小指勾连,表示情人间的密语。‘卡达卡姆’,印度舞的联手势,两手手指交叉伏地,表示痛苦。‘乌拉乌拉’,印尼巴厘舞动作,双手遮阳观视庙堂景物等等。

4.东方舞蹈多以收势为主,或称‘主静’;西方芭蕾多以放势为主,或曰‘主动’。东方传统舞蹈讲究‘拧、倾、曲、圆’,造型多于动作。所谓‘收势’是指动作的走向多为内向型,不是外延型。所谓‘静’也是相对而言,由于东方传统舞蹈重心靠下,因此动作雕塑感强,节奏舒缓细腻,比如斯里兰卡‘堪地舞’便有上百种节奏。又如印尼巴厘舞韵味浓郁,舞蹈动作皆在动与不动、似与不似之间完成。芭蕾则很讲究外向型动作,舞姿要舒展,一位站立时,脚膝要开成180°;大跳舞姿造型,人体四肢要向四面打开。东方舞蹈注重人体的造型美,不大靠灯光、布景,所以独舞剧目丰富。而西方芭蕾注重剧场效果、舞台构图、总体调度,舞蹈本身也是强调动作和技巧。

5.东方舞蹈‘亲近大地’,或曰‘立地’;西方芭蕾喜欢趋向天空,或曰‘向天’。以舞蹈中的礼仪为例:中国的‘万福’和磕头,日本的坐跪礼,印度的伏地触脚礼,印尼、泰国、缅甸的跪拜礼,无一不是亲近大地。而芭蕾中礼仪则站立敬礼或画十字。再以舞蹈语言为例,中国戏曲舞蹈中著名的矮子步,印度一百零八个‘卡拉那’,舞姿几乎全部在蹲位上,黑非洲的扭转动作也要在蹲位上进行。而西方则是向空中发展,站立造型、大跳、小跳、双人舞中的托举等等,几乎全部趋向天空或切割空间。从这些礼仪和舞蹈语言等方面显示的技术上的不同,可以悟出这和东西方人生路向不同是有很大关系的。西方崇尚人的主体,不会轻易低下高贵的头,东方礼仪则表现出人对神佛的崇尚;西方讲外延,趋向天空,切割占领空间。说明东西方的哲学观对舞蹈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审美观等方面,东西方舞蹈也有很大不同。

6.东方舞蹈讲究曲线美、对称美,西方舞蹈讲究直线美和不对称美。这仅仅是相对而言,即西方舞蹈中也有讲求曲线美的,如现代舞和现代芭蕾;东方舞蹈中也有个别舞派舞姿讲求直线美和弯折美的,如印度婆罗多舞派,缅甸舞蹈的队形和服饰的花纹(它们都讲究不对称,据说这与其遍地竹笋有关,竹笋鱗状叶多为参差不齐的三角状)。东方舞蹈的舞姿造型多为‘三道弯’:如印度婆罗多舞的站姿为前倾三道弯;缅甸为前后倾‘三道弯’;日本为后倾‘三道弯’;印尼巴厘舞为横倾‘三道弯’等等。在舞姿基础上形成的纷纭舞蹈语言,给人以曲线美和对称美的深刻感受。而西方芭蕾以及欧洲的土风舞,不论舞姿造型、舞蹈语言皆为直线走向。如芭蕾的基本舞姿:四个‘阿拉贝斯克’以及大跳、小跳等等。当然其中也有过革新家,如现代舞鼻祖邓肯,她所创立的现代舞体系就是对传统芭蕾的反动,她一生赤足作舞,追求人体曲线的自然美,认为芭蕾追求的直线美是违反人体的生理机制的。现代芭蕾便吸收了现代舞的艺术滋养,而融合了许多曲线美的舞蹈语言。东西方舞蹈不同的审美需求,使东西方的舞蹈服饰也形成各自审美的取向。如为了突出东方舞蹈的曲线美,东方舞的服饰多为平面(或曰‘直线’)服饰。中国的旗袍(清朝旗袍是没有腰身的直线服装),印度的‘纱丽’,日本的和服,泰国、缅甸、印尼的‘纱笼’,这些平面服饰束在身上后都能加强舞蹈人体的曲线感。而芭蕾和欧洲土风舞中的服饰一直是蜂腰宽裙;男子服饰也多为曲线服饰(或曰立体服饰),这种服饰更能显示出西方舞蹈中男性的绅士风采。

7.宗教信仰的力量使东方传统舞蹈得以滋生绵延千百年,至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使西方芭蕾在四百年历史长河中得以长足逬步。就是说,东方舞蹈的发展生息借助了宗教力量,西方芭蕾的发展传播借助了较稳定的社会环境。

8.傀儡戏的发展,曾经为东方传统舞蹈输送了有益的养料,进而使传统舞蹈不断进步完善。西方生产力的进步,劳动、生活节奏的加快,促成了一系列社会新舞种的诞生,如迪斯科、霹雳舞、灵魂舞等等。在一部亚洲木偶戏的历史研究中,可以找到它与东方传统舞蹈千丝万缕的联系。印度的古代影子戏,曾对卡达卡利舞的形成起到过不可忽视的作用;缅甸舞蹈的弯折造型,完全源自缅甸著名的木偶戏;日本歌舞伎的许多剧目与日本的木偶净琉璃完全一致;印尼的木偶戏——‘瓦扬’的音乐剧目和舞蹈语言,曾是爪哇舞蹈艺术取之不尽的源泉;泰国‘孔’(面具舞)戏的前身即泰国皮影戏,至今在‘孔’戏的五种形式中还保留着‘皮影戏’;就是在中国京戏中,也残存着许多傀儡戏的术语,如‘吊场’‘开绞’等,连生角出场提腿台步和舞式也出自提线傀儡。”

(三)研究世界舞蹈必须先研究东方舞蹈

美籍犹太人库尔特·萨克斯写了一本《世界舞蹈史》,将东方舞蹈堆挤在“石器时代的种族学意义上的舞蹈”和“东方文明时代中的观赏性舞蹈”两章中,其中基本上是欧洲舞蹈风格的演变史。于海燕直言“研究世界舞蹈必须先研究东方舞蹈”,并阐述了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原因之一,全世界有国旗的国家计为一百六十八个。亚洲三十九国、欧洲三十三国、非洲五十一国、美洲三十四国、大洋洲及太平洋地区十一国,属于东方舞蹈范畴的约一百三十三国,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强。此外,每大洲都有属于东方舞蹈文化范畴的国家和地区,欧洲的西班牙,应属‘阿拉伯舞蹈文化圈’;大洋洲的新西兰和北美洲的夏威夷群岛(美国)应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舞蹈文化圈’;以及北美洲的印第安人舞蹈应属‘拉丁美洲混合舞蹈文化圈’。这仅仅是从数量上考察就有这么多国家、地区从属于东方舞蹈文化范畴。如果从舞蹈文化的源头、传播、流动、重组来考察,那就远远不止三分之二了。原因之二,从文化模式来看人类文明的分布情况,世界可分为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和希腊(希伯来精神)文化体系。三个之中前两个属于东方文明,而代表西方文明的希腊文化之根仍源于两河文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即希伯来人的聚居地。所以希腊文明又称为希伯来精神。他们创立了犹太教,而西方最大的宗教基督教便是由犹太教的一个宗派发展演变而来。虽然三大文化代表的哲学思想大相径庭,欧洲(希腊)哲学观简言之,主张奋斗向前,改造世界,可谓‘多欲’;中国哲学观简言之,讲求调合适中,随遇而安,可谓‘寡欲’;印度哲学观简言之,则是碰到问题、要求,主张转身向后转,取消问題和要求,可谓‘禁欲’。然而湖其源头皆来自东方文明。这些东西大相径庭的哲学观对舞蹈文化圈的形成以及舞蹈表情体系的形成,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原因之三,东西方文明,包括舞蹈文化是互相依附而存在着,是互相渗透而前进看的。大至拉丁美洲混合舞蹈文化,小至菲律宾舞蹈文化,无一不是复合体。一般说来,复合体有两种存在状态:混合状复合体和结合状复合体。拉丁美洲排除去殖民时期遗留下的印第安人舞蹈外,‘混合’是当今拉丁美洲各国舞蹈的共性,只是由于地理位置、人种聚集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班布戈舞》流行于哥伦比亚的安第斯山区,舞蹈受到西班牙影响。它是西班牙和印第安舞蹈及音乐的混合物。《桑巴舞》最初流行在巴西的黑人中,是黑人舞蹈和印第安人舞蹈及音乐的混合物,后来成为巴西的国舞。拉美的各种舞蹈,可以说与其混合人种一样都是混合状态的复合体,只不过有的偏于黑非舞风,有的颇具欧洲风采,有的虽为印第安舞,却又见欧洲舞蹈优雅高贵的风范。但这些舞蹈同化得尚能分辨出它的母体,故谓混合状复合体的舞蹈。而另一种复合体舞蹈呈结合状态,已分不出你我,比如,‘印度—马来舞蹈文化圈’中的各国舞蹈即是。这些国家的舞蹈虽然各具特色,但在历史上受到印度文化十分强大的冲击。不论从主题内容到艺术形式都不难找到印度舞蹈文化的影响和痕迹。至今东南亚传统舞蹈的主题内容,仍是印度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艺术法则、手势语汇、表情规范、剧目结构、人物造型、面具脸谱等等都与印度舞蹈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从舞蹈本体来看,到底那些是印度的、哪些是属于它自身原有的,已经很难分清。又如西班牙舞蹈,准确地说应称它为‘西班牙—阿拉伯舞蹈文化’,也是一个呈结合状的复合体。公元前219年罗马人统治西班牙近五百年,使他们成为欧洲人,公元后711年阿拉伯人又统治西班牙达七百年之久,又使其成为阿拉伯人,因此它的舞蹈呈现出东西方荟萃的独特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