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编创从熟悉和研究舞蹈素材出发——张毅的舞蹈创作思想
——张毅的舞蹈创作思想
在《舞蹈》杂志“编导知识讲座”系列中,张毅在章民新《舞蹈形象的产生——怎样编舞》、黄伯寿《舞蹈创作中与音乐舞美等艺术形式的关系》之后,主讲的是《舞蹈编导的专业要求》(《舞蹈》1981年第5期)。很显然,张毅以此为题是希望“面面俱到”,他居然提及了六个方面:一是要熟悉和研究舞蹈素材;二是要勤奋地劳动,努力地学习;三是必须具有很强的音乐感;四是要培养舞蹈演员的“内在感情”;五是应当以舞蹈形象来思维;六是要使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抒情色彩。其实,真正体现舞蹈编导“本体的”专业要求,主要在第一个方面。
(一)掌握丰富多彩的舞蹈素材是编导的基本功
张毅把“熟悉和研究舞蹈素材”放到舞蹈编导第一位的“专业要求”。他说:“面向现实是进行任何艺术创作的基础,舞蹈编导当然也不例外。这个现实既包括我们极其丰富的实际生活,又包括存在于我们各族人民生活中绚丽多彩的舞蹈素材。如果轻视和不谨慎地对待这一种或那一种实际知识,不花费劳动积累这些知识,那就很难成为一个很好的舞蹈编导……就我在实际创作中运用舞蹈素材这个问题谈三点体会:其一,是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原始素材上,进行改革和发展,形成‘新民间舞’。比如《花鼓舞》,它就是从风格、动律、节奏、造型等方面,综合和发展了山东胶东地区花鼓素材的特色。在这个民间舞蹈素材的基础上,我们改革和发展了它的形式,提高了它的技巧,使之以新的面貌出现。当然不管怎么改革和发展,它还是民间舞蹈的形式。其二,是运用民族民间的舞蹈素材,经过选择和创作的运用,去反应现实生活。我曾经创作过一个反映码头工人生活的舞蹈,在创作时,想起了安徽蚌埠地区的花鼓灯;经过细致地研究和分析,我发现这个舞蹈素材具有适于表现劳动的特色——它在动作的个性特征、节奏的表现力和给人以美感方面,都和我要表现的码头工人的生活非常接近;因而我便运用了这一素材,在塑造码头工人的舞蹈形象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三,是从现实生活的人物形象出发,提炼出舞蹈语言,吸收民族民间及外来舞蹈素材,创作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舞蹈语言的加工提炼是编导的基本功,它是舞蹈塑造形象的最主要的手段。我们要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语言;同时也要着从生活出发,从生活中创作出新的舞蹈语言。”(《舞蹈》1981年第5期第24页)张毅讲的这三点,前两点是“舞蹈素材”的运用而后一点实际上是“舞蹈语言”的创造——这之间的创作起点和创作目标有极大差异。其实他讲的前两点是我们既往“舞台民间舞”创作的常态:一个是尊重民间舞蹈素材本身的风格特征,将新形象、新情感注入其中;一个是寻找贴近某种民间舞蹈素材的事象,在不失其风格特质的前提下创造新生活的新形象和新事象。
(二)从生活中捕捉动态形象并进而提炼舞蹈语言
实际上,从生活出发而不是从素材出发,是舞蹈创作更为主要、也更为重要的方面。这方面对于舞蹈编导的专业要求,主要是怎样从生活中捕捉动态形象并进而提炼舞蹈语言。张毅谈了两个方面,他说:“第一,编导要到生活中用专业的眼光观察、体验、研究和了解人物形象的生活特征和性格特征,了解他们的形态、动律、动作的节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动作,再进行提炼和美化。我曾经创作一个反映渔民生活的舞蹈《浪里人》。我的做法是:首先去寻找渔民形象中具有共性的、本质的特征,作为提炼舞蹈语言的内在根据。我观察到渔民常年生活在大海里,铺天盖浪的生活培育了他们那勇敢、豪爽、憨厚、直率的性格,锻炼了他们的纪律性。他们的动作节奏有力,既沉着又矫健。这就是用以塑造渔民动作形象的内在根据。接着,还要寻找他们动作形象的外部根据——渔民由于常年在颠簸的船上生活,习惯于两腿分开站着,迈步行走也是两腿分开而有力;在织网、拉网、撑篷、摇橹等劳动中,又形成他们生活动作的动律和节奏,这就是渔民动作形象的外在根据。有了这两个根据,就有了创作的基础,就有可能进一步提炼和美化渔民的形象,选取其动作并编排动作组合。第二,编导要注意动作结构问题。人物的动作结构很重要,这里指的是首先抓住人物形象的‘主题动作’。人物的‘主题动作’必须具备形象鲜明的特点,并应成为整个结构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动作结构应怎样组合呢?可采用长短、高低、前后、左右、动静的对比手法、重复手法、调度手法、节奏变化以后的连接手法等。这些手法并不是我的发明,在民间舞蹈、古典戏曲动作及中外优秀舞蹈作品中早已存在。当然,有的是自觉运用,有的是下意识产生。作为专业编导就要善于总结和归纳这些经验,并上升为理性认识,成为系统的编舞方法。这其中,还要特别注意在这些动作中去寻找和抓取那些极其微妙的美的瞬间。这些美的瞬间,有时是从编导敏锐的眼光中出去的,有时是在演员的形体动律中反射出来的,要准确而迅速地捕捉住;那种情况在演员精神状态和体力以及自我感觉很好的时候,最容易出现,瞬息即逝……还有一点,编导把设计好的动作组合教给演员,演员开始总是要模仿导演的……但是有经验的编导不把演员模仿自己作为唯一目的,而要有意识地让演员在熟练中创造性地发挥;编导要善于在演员二度创作中得到启示,进一步完善自己设计的语言。”(《舞蹈》1981年第5期第25页)就一种创作思想而言,张毅所说纯属“经验之谈”,但却极具启发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