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法则与舞蹈表演教学
我们已经指出,吴晓邦是为着舞蹈艺术创作的需要来研究人体运动的自然法则的。当他把这种研究运用到舞蹈教学之中时,他便提出了“呼吸、动作、想象”的问题。因为他想改变那种“注入式”的科班教学法,想使学生的技能训练与智能开发同步。在“呼吸、动作、想象”的统一性舞蹈教学中,“动作”是惟一的直观实在。“呼吸”和“想象”分别是这“直观实在”中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呼吸”原本是生命的一种自在行为,是无需意识操纵的“自动化”行为。但吴晓邦指出,人的感官在将外界刺激反映到大脑皮层后,会影响心律并进而改变呼吸的节律。在分析了日常呼吸与艺术呼吸的区别、分析了艺术呼吸的意识控制、分析了艺术呼吸在动作中的贯彻及其情感效应后,吴晓邦进一步指出,果断、踌躇、真挚、嘲讽、关切、淡漠等情感都是直接从呼吸中表现出来的。舞蹈的情感是通过动作来表示的,动作上有抑扬顿挫、缓急轻重、刚柔粗细……这些有意识的动作,需要呼吸在其中贯串下去,才能使观众接受这种情感并由此去理会这种情感和想象的具体对象。正是在这一点上,舞蹈艺术活动中的“呼吸”与“想象”结下了不解之缘。吴晓邦所说的“想象”,是指某种境遇、某种情感在内心的再度体现。他认为“想象”是主宰舞蹈家“呼吸”和“动作”的最高意念。所以,吴晓邦的舞蹈教学,总是引导学生在多种假设的境遇中或复现的情感中来进行。因为他相信,能激起我们情感的东西,就能使舞蹈创作发动起来,无论它是抽象的人性观念还是具体的生活趣事。这种“呼吸、动作、想象”统一性的舞蹈教学实际上是告诫学生,舞蹈离不开人体动作,但并非人体动作都是舞蹈。即使曾经是“舞蹈”的人体动作,也不能限制我们的想象和情感表达。用吴晓邦自己的话来说。这种教学强调的是“形象思维”而不是“形式思维”。
吴晓邦认为,我们必须在艺术实践或民间舞蹈的既成风格中去分析人体的运动,按照反映当前生活的需要去组织舞蹈的形体训练;同时从中总结人体各关节间运动的关系,在传统的舞蹈动作中创造出新的舞蹈技巧,来发展舞蹈家表演上的创造性。将“呼吸、动作、想象”之统一的舞蹈教学观念贯彻到舞台表演中,吴晓邦又指出舞蹈表演中的三要素是“气”“意”和“形”。由气、意灌注并驱使的“形”有三种理解,即形象、意象和隐象。形象是客观的,以人物为主体;意象指物我相交、主客观统一的一种情致;隐象则是作品中不直接描写而喻示出来的那一部分。强调气、意、形在舞蹈表演中的统一,是指舞蹈表演应创造有情感、有性格、有意绪、有气韵的“形”,这样的“形”才是“形象思维”而不是“形式思维”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