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苏舞蹈“编舞专业”高访学者的动因与取向
肖苏华第一篇评析舞蹈作品的文章发表于《舞蹈》杂志1985年第3期,标题是《杰出的现代芭蕾艺术——观华盛顿芭蕾舞团演出》。这台演出的七个作品中,有四个是新加坡华人后裔吴诸珊的“现代芭蕾”作品。肖苏华认为这些作品“结构严谨、气势磅礴、手法新颖、充满热情乐观的精神”。他指出:“吴诸珊善于充分运用多层次、立体结构的编舞手法,根据音乐结构和情绪要求,独舞、双人舞、领舞以及群舞不断交替穿插或同时出现。这里没有古典芭蕾那种严格的程式,没有一大段一大段的独舞或双人舞,有时双人舞只延续几小节的音乐就被群舞取代。他很注重群舞的作用,编排了动作难度较大、篇幅较多的舞蹈,以至于有时很难看出舞台上独舞、领舞和群众演员之间的区别。就像交响乐那样,显示了众多声部的和鸣……吴先生创作风格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他巧妙地把西方芭蕾的悠久传统与东方古老的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舞蹈》1985年第3期第34页)其实在这时,肖苏华还未开始他的“编导专业”学习之旅,但他已然对“像交响乐那样”的编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认为这是“古典芭蕾”的“当代出路”所在。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两年后他要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赴苏联研修“舞蹈编导”,并且硬盯死磕着苏联舞剧大师格里戈罗维奇。
赴苏联研修后肖苏华发回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难忘的会见,有益的教诲——记和格里戈罗维奇的一次谈话》。文章以访谈的方式传递了格氏的主张。肖苏华问及“舞剧编导至关重要的品质”和“怎样进行舞剧构思”?格氏的回答是:“我认为舞剧编导是一门非常艰难的专业。况且当今世界好的舞剧编导已寥寥无几了,他们正如猛犸一样逐渐地从地球上消失。因为这个专业要求人们熟悉、精通两种文化也可以说是两种思维体系。芭蕾舞剧是一种音乐戏剧。因此,我们的艺术一方面包含着戏剧艺术的所有准则,另一方面又必须遵循音乐所特有的全部规律。而要把戏剧与音乐融为一体,是一件极为复杂的事情。所以舞剧编导这一行,要求人们具备许多综合性的知识和理解能力……但如果说到底,最重要的是舞剧编导像所有其他的艺术家一样必须具备天才——舞蹈的天才、编舞的天才、创作的天才。这是一个舞剧编导所需要的最根本的品质……舞蹈艺术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一种运用造型进行思维的能力。也可以说在比较大的范畴、甚至是在哲学范畴内进行思维的能力……我喜欢情节芭蕾,我喜欢富有戏剧性的芭蕾舞剧——因为既然有‘戏剧性’,就必然含有某种哲理。我并不想说‘无情节的芭蕾’不包含任何它自己的哲学思想,它有自己内在的生活哲学,但这种哲学与具体、现实的情感没有什么联系……有许多人终于明白了‘古典芭蕾’应该成为世界各国舞剧院不可动摇的基础,然后你完全可以大胆地去进行各种实验……我再重复一遍,‘古典芭蕾’只是一个基础,它不断地发展和丰富自己,这一点很重要。它不应该排斥其他的舞蹈体系,不过我至今还没有发现比它更完善、更全面的体系。当然在某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产生过其他一些有一定意义的舞蹈体系,但那些体系很难保持一大批长期稳定的保留剧目。”(《舞蹈》1987年第4期第42—43页)从关注“像交响乐那样”的编舞,到认同“喜欢情节芭蕾”的格里戈罗维奇,肖苏华也开始奠定了自己的“舞蹈创作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