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的现实主义倾向与它的戏剧结构特点密切相关
讨论“当代舞剧的艺术特征”,不能不首先关注舞剧创作的当代题材问题。舒米洛娃指出:“苏联舞剧创作现阶段的根本特征在于它在本质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过去一阶段的许多艺术成就,如扩大题材和形象的范围,吸收文学和话剧的经验,理解创作的规律性和理论原则,研究周围现实生活的真实过程及其社会改造……所有这一切为确定现实主义舞剧自己的道路创造了条件。值得注意的是,格里戈罗维奇1957年创作的舞剧《宝石花》,特别鲜明地体现了关于创作和寻求艺术真理的主题,以及艺术的崇高意义的思想。这一演出在苏维埃舞剧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它的特征是富有新的思想、主题和形象,编导并不满足于演出台本上所描述的一切,而是把音乐舞蹈的全部因素贯穿到作品的结构中去。”(《舞蹈论丛》1984年第3期第100页)
在舒米洛娃看来,舞剧的现实主义倾向与它的戏剧结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她说:“舞剧的戏剧结构主要是指如何组织戏剧行动。更确切地说,是如何在艺术作品中组织不同冲突力量相互行动的方法。在舞剧中,剧情的构成原则在很多方面是从话剧借用来的。它们也同样有结构的内部制约性,有各部分间必要的逻辑关系,有情节发展的紧张性以及不同性格的冲突等。但在舞剧和话剧中,戏剧结构的原则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如果说话剧的剧情决定于文学台词,那么舞剧的戏剧结构是通过音乐和舞蹈形象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音乐和舞蹈形象共同决定着舞剧的戏剧结构。”(《舞蹈论丛》1984年第3期第102页)
当然,这并不是说具有独特属性的舞剧的戏剧结构是无所不能的。“现代舞剧编导力求面向现实生活事件和重大的文学作品,从本门艺术可能达到的表现手段出发,着手在舞台上体现舞剧应该以最好的方式向观众描述出来的一切。这种意向是很自然的,是重要的但也充满困难。看来,舞剧还是无力改编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因为其间各种思想复杂的交织,各主人公议论时异乎寻常的尖锐性,莎士比亚悲剧的哲学深度,都很难在舞剧中表现出来。不论是抛弃哑剧,采用贯穿的舞蹈行动,或是运用主人公造型的性格化,都不能使现实的情况根本改变。舞剧在深入领会和考虑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品时,重要的是既要学习它们构思的方法,研究它们的戏剧结构原则;同时又要不歪曲原作的基本思想并且不改变舞剧的体裁特点。”(《舞蹈论丛》1984年第3期第1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