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书主编朱燕青老师要我写序,看了书稿,感触良多。
这是一本小学数学教师自主实施校本研修的成果集。它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恢复“教师即研究者”的本来面目,在研究的状态下教学,亦即立足课堂教学实践,为教学而研究,在教学中研究,对教学做研究。
由此,不禁想至两个问题:
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路径是什么?
适合一线教师的有效科研方式是什么?
长期以来,这两个问题时不时地被提出、受关注,然而,又一直是众说纷纭,难以形成共识。
一般认为,在教育管理层面,这两个问题分属教育的不同领域。前者是教研与培训问题,虽说“研训一体”已提出多年,但教研受市教研室指导,培训由市培训中心主管,难免各行其是。后者是教育科研问题,市教研室、市教科院各司其职。曾经有一位刚上任不久的区教育局领导问:为什么教研、科研两张皮,难道教研不是科研?科研不研究教学吗?作为兼任教研工作且分管科研的副院长,面对领导质询,我只能实话实说:这是历史形成的分化,我们的教研室、科研室分别对应不同的上级业务部门,分别受市教委基教处、科研处领导,两处又由市教委两位副主任分管。多年来,我们多方努力,实难撼动现有体制、机制,就连教研、科研的评价标准都难统一。唯一有效的改进是推行项目制,在学院内部打破部门、条块的制约,加强集约化管理。有了成果之后,再各取所需,对接各自上级部门的口径。
跳出来看,在教学实践层面,一线教师如果不计较各级各类评选、评奖的得失,就能不受或少受科班评判要求的羁绊,进而才能本着“实践检验”的根本标准,走自己的路。
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路径其实就是聚焦课堂、在教学中磨练。
这是笔者主持上海市小学数学名师培养基地十年(三期)的经验总结,其他名师基地主持人也都趋于认同。倒是校长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尚难形成共识,名校长培训基地似乎各有主见,各施绝招。
那么,聚焦课堂、在教学中磨练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回答是“磨课”。“一篇课文,三次备课”是它的一个经典原型。
“磨课”对于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的效能已被一代又一代名师的身体力行所证实。目前它的常见形态就是有跟进行为的“听课、评课”。
磨课有何“魔力”?
首先,“磨课”是一种教师基于本职的教学行动研究。它具有行动研究的主要特征:研究者对自己工作的研究、为改进自己工作而研究、循环往复的研究。“听课、评课”之所以改称“磨课”,是为了强调评课后及时的教学改进。国家教育部“校本研修”项目组经过数年研究提炼的“三阶段、两反思”模式,其实质性的完善之一就是改变司空见惯的评课时“听听激动、过后不动”现象,回归“知行合一”的教学行动路线。
其次,“磨课”是一种以课例为对象的案例研究。教师们习惯上称之为课例研究。它与案例研究有一字之差,无疑是教师特有的案例研究。磨课的案例,构成了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阶梯,以及实践性智慧的存储单元和经验交流的载体。如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再次,“磨课”可以且需要融入情报研究。常规的“听评课”活动容易出现“萝卜烧萝卜”现象。这也难怪,天天见面的同事,没有多少新鲜见解可持续交流,自然囿于同水平反复。如何摆脱这一“宿命”?可行的策略就是提升课例研究的实践起点。简单地说,确定了研磨哪一册、哪一课的课题之后,教研组或备课组同仁分头检索该课已有的教学实践经验,包括教案、实录、反思、评析,以及相关的参考资料,如教材分析、数学背景介绍等。在此基础上,头脑风暴,集思广益,消化、吸取全国同行关于这一课的“学科教学知识”。显然,这能使一般教师站在巨人的肩上实施校本化的“磨课”探索。
基于以上论述,笔者认为:适合一线教师的常用科研方法是集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情报研究法于一身的“磨课”研究。
两个问题都还可以展开更深入的探讨,这里只是给出了点至为止的简要回答。
透过回答,不难看出两个问题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以及相通的学理。本来,研究怎样教学、上好课,实乃教师——教学之师者——的固有之义。于是,聚焦课堂、打磨教学这一最为朴实的教研路径,其合理性、根本性自然也就不言而喻。
多年来,我们苦苦寻觅,试图另辟蹊径,昨天一种新理念,今天一个新花样,反复折腾。蓦然回首,不二路径就源于教师的本义。
多年来,我们诲人不倦,传授科研方法,从量化研究至质性研究,从实证至循证,岂不知教师姓教,他们喜欢磨课,也善于磨课。可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殿堂,尽管除了那些社会学、心理学的通用方法,几乎没有自己的方法,却至今还没有想至给磨课一席之地。
好在我们的教师一贯自谦理论水平低、科研能力弱,因而不在乎方式方法的“名分”,原生态地能做多少就写多少,而且理直气壮地以“上好一堂课”为研究主题,令笔者从心底里由衷地叫好。
不至两年时间,就汇集了三十多个课例,足见大家的热忱与投入,也能想象其背后学校领导的全力支持。主编梳理成四个板块,基本覆盖了小学数学的各个内容领域,显见成书前的整体构思还是比较严谨的。
当然,诚如庄子所曰“始生之物,其形必丑”。今天的不完美,恰是明天走向完美的阶梯。
愿本书的作者群体,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进而惠及更多教师,惠及更多学生。
谨此为序。

2018年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