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后反思

一、教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为依托,让学生在情境中多次实践,通过说一说、拨一拨、画一画、猜一猜等学习活动,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具体化,学会读整时和半时,培养抽象能力。

1.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时间概念具体化

在没有学习本节课之前,很多学生已经学会认读整时,所以在课的开始,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小胖分别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然后总结归纳出读整时的方法。在回答过程中发现,学生读出整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结合“小胖的一天”,他们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和小胖做的事情结合起来,相应的知识点就容易理解了。

读半时对部分学生来说有困难,会读的学生对半时也缺乏理解。为了化解这个难题,教师从学生熟悉的12时入手,先出示12时的钟面,然后让分针和时针同时转动,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半时中的“半”就是指半圈和半格,这样就把抽象的半时具体化了,学生也不会感觉到太难理解。

2.设计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内化时间概念

在学习抽象概念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常需要相关表象和具体经验的支持。所以,认识时间的概念教学需要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要将认读整时和半时建立在直观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拨一拨”“说一说”“画一画”等学习活动,把时间概念内化为自身的认知。

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了“猜一猜”的学习活动,猜一猜分针在哪里、时针在哪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在不知道具体时间的情况下,根据时针的位置说出分针的位置,或者根据时间说出时针的位置,对“几时的时针指着数字,分针指着12;几时半的时针指着两个数的中间,分针指着6”加以巩固。最后根据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说出时间(钟面上没有数字),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钟面,从而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几时多”的理解有困难

虽然丰富的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建立时间的概念,但是部分学生在理解“几时多”时仍然有困难。学生在读时间时,很容易受到钟面上其他指针的影响和干扰。整时相对简单,半时就比较困难,尤其在画5时半和6时半的时针和分针时错误比较多,他们不能理解时针和分针的相对位置,有学生甚至认为5时半的时针应该指着5。也就是说,他们对“几时多”的钟面并不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