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后反思

一、教后反思

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1.搭建探索平台,开展有序活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节课,我在课堂上展开了“观察轴对称图形—发现特点—动手剪轴对称图形—欣赏与应用”等一系列有序的学习活动。

活动一:观察轴对称现象,感知轴对称图形

观察图片讨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当学生交流了“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时,追问:“你怎样证明它们两边都一样呢?”引导学生把图形对折,发现图形的左右两边重合在一起,只能看到图形的一半。这一活动的开展,是用对折的方法亲手验证学生观察到的形状。学生通过对折,很直观地发现“只能看到一半”,这一观察—讨论—动手验证的过程,既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为下一环节“剪纸”做了很好的铺垫。

活动二:动手剪轴对称图形,在活动中加深体验

“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剪一剪。当学生有不同的剪法时,引导学生比一比:谁的剪法好?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能对称?这样,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思考“我怎么没有想到先对折再剪呢”,从而很自然地引出“对称轴”的概念。这一活动的开展,以激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为前提,将观察、思考、操作有机结合,充分感知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

2.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美感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并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轴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具有一种美感。本节课我抓住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精心欣赏红色的中国结、美丽的蝴蝶、蜻蜓、中国的京剧脸谱、故宫、埃菲尔铁塔,与学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幅精美的轴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接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轴对称图形,讲述生活中哪些东西是轴对称的,判断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从而感受身边的轴对称图形。

3.设计有效练习,发挥练习功能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有价值的、有思考空间的练习,充分发挥练习的功能,减少学生练习的无效或低效劳动,提高练习的实效。

在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了找图形、数字、汉字、英文字母中的轴对称图形,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对称轴有水平的,也有竖直的,且有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

“轴对称图形”一课,就教材特点来说,很容易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但本节课稍有欠缺,就是对重点知识(对折后完全重合)强调得不够。所以在判断环节花费了较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