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进设想
针对第一点不足,教师准备了下面这张折线统计图。一旦学生说出0℃—30℃这部分是多余的,就可以出示此图,让他们看到省略部分刻度后的效果。
通过看图学生容易发现,尽管省略了空白部分,但体温的变化仍然不明显。由此进一步思考:怎样才能放大数量变化的差异?

针对第二点不足,教师重新设计了统计的内容:妈妈记录了小丁丁从6岁到11岁每年生日测得的体重情况。

这样的数据比较符合实际,还能让学生通过图表,分析小丁丁体重的变化情况,同时渗透健康教育。
@点评:
1.让学生亲近数据,数据内容是关键
观摩了朱老师执教的“折线统计图的认识”一课,印象最深的是,学生始终兴趣盎然,他们对数据的亲切感是由衷的,探究的欲望是情不自禁的。这是因为,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吸引了学生,他们愿意亲近这样的数据。看来,“好”的数据内容,读图效果自然会好。
正是因为数据背后意蕴丰富,所以学生的分析没有停留在“最大”“最小”之类的简单判断上。
可见,统计教学不仅需要学生自己的数据、身边的数据、连续积累的数据(如一年级到五、六年级的身高、体重),还需要一些有趣的、内含知识的数据。否则,内容单一,兴趣必然减弱。
2.在看图过程中揭示有价值的知识点
新一轮课改以来,从“一格表示1”到“一格表示2”“一格表示5”……这被公认为统计图教学的台阶,“一格表示几”成了一个知识点。
《小学数学教师》编辑部的华忠明老师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十多年前,他是当时上海小学数学新教材的责任编辑。制图人员找到他,说低年级教材中的一幅条形统计图刻度多,太密了,制图印刷效果受影响。由于时间很紧,为了不耽误教材供应,华老师就答应制图人员修改刻度。教材出来了,编写组的同志提意见:图临时改了,教参没做说明;教师们钻研教材,发现“一格表示2”,认为新出现了一个“知识点”。从此,小学数学多了一点新的教学内容。
过去,统计图集中在高年级教学,一格表示几、几十、几百是任意的。在数学课教学统计图之前,小学《自然》课本出现的统计图中,刻度也是任意的,没人教,学生都能看懂,为什么现在却要教得这么细呢?随着儿童成熟能自然而然解决的问题,就不一定非得提前教。
相比之下,刻度变化引起条形、折线的变化,倒是一个值得教学的“知识点”。遗憾的是,在目前的各套教材与大多数教师的教学中,这还是一个“盲点”。
课堂上,教师出示教材第51页例2中两幅体温记录图,学生一眼就看出,两幅图的内容完全相同。从而引出问题:为什么都是反映小亚同一时间段内的体温,两幅图的折线起伏差别这么大?
经过小组讨论,学生找到了其中的原因:两幅图的刻度不同,同样的单位长度,图1表示的温度是图2的10倍。由此得出结论:一格表示的数量越小,条形的长短或折线的起伏相差越大。
教师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省略一部分刻度?学生有三种回答:一是人的体温不可能低于30℃,所以0℃—30℃这部分是多余的;二是省略一部分刻度,才能使每一格表示更小的数量;三是方便医生一眼就能看清病人的体温变化。最后一种回答,把为什么要放大差异的现实需要也说清楚了。
3.通过练习,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折线的升降变化
练习的第一题让学生“猜猜看,这幅折线图统计了什么”,居然有学生猜对“长草娃生长情况”。原来,教室里的盆栽里有这种草。
练习的最后一题,再次让学生“猜猜看”呈现V字形的折线统计了什么,有学生想到了白天公交车站候车人数,早晚高峰人多,中午人少。还真是那么回事。教师揭示的“谜底”是某商场“4—10月取暖器销售情况”,又引发了学生的联想,如4—10月毛衣、大衣的销售量。
两次“猜猜看”,意图很明显:诱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从整体上把握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量增减变化情况,以此突出折线图与前面所学条形图的不同特点。从教学现场看,基本达成了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