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后反思
这是一堂集动手操作、数学计算、算理理解为一体的计算教学课。本课教学力求体现数学问题具体化,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和计算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设置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主题活动,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主动探索和主动思考的动力。本节课中对于算法的探索以学生合作活动为主。
1.围绕教学目标,重组教材有效教学
本节课是在二年级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但两个知识点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是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计算的,商都是一位数;现在所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除法中商是两位数,不能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进行计算,而要从十位开始算起,这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难点。仔细研究教材、课程标准、教学参考资料后,考虑通过现实情境及具体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探索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横式计算方法,理解除法横式分拆的算理,正确掌握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横式计算方法。基于此,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合理重组:在原来情境4人分58支铅笔的前面添加4人平分48支铅笔的情境,一方面是为了激活学生已有的操作经验和计算经验,为有效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为学生进行比较,沟通与旧知之间的联系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2.搭建探索平台,引导自主建构算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其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相对于几何课的有趣生动,计算课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比较枯燥。计算课上学生往往练得多,而忽视对算理的理解;然而没有算理的支撑,计算往往更容易出错。《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教师从分铅笔的小游戏引入,通过同桌合作,让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探索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横式计算方法,并理解其中算理。
活动一:48支铅笔4人平分。
通过将48支小棒平均分成4份的操作活动,理解48÷4的算理。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一根一根地分;有的学生先把整捆的平均分成4份,再将单根的平均分成4份;还有的学生先将单根的平均分成4份,再将整捆的平均分成4份。当有部分学生已经分完,教师适时地追问一根一根分的学生:“相比较先分整捆再分单根,或者是先分单根再分整捆的方法,你觉得你的方法怎么样?”引导学生思考并体会,一根一根地分太慢了,这种分法不科学。本环节意在让学生体会先分整捆、再分根,或先分单根、再分整捆都可以,既注重分法的多样性,又注重分法的科学性。
活动二:58支铅笔4人平分。
基于上一环节的操作经验,在这一环节中既有先分整捆再分单根的,也有先分单根再分整捆的,此时引导学生比一比:谁的分法好?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比较发现“先分整捆,再分单根”的方法更简洁,从而很自然地过渡到“先分十,再分个”。这一环节的活动将观察、操作、比较、思考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受到先分整捆、再分单根的方法比先分单根、再分整捆简便,有效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活动三:58支铅笔3人平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活动三的设计旨在体现上述理念,关照学生不同的认知基础和发展水平,具体而言,能够将分的过程直接用算式表示的可直接写出算式,不能直接写出算式的可以借助小棒分一分再写算式。既巩固了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计算方法,又做到了兼顾所有的学生。
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从多个角度提供“平台”,为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探索、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提供有力的保障。本节课有效沟通了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先分一分,再结合自己在操作中的体验去探索算法,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评价和选择算法,从而实现了算理与算法的有效链接,帮助学生有效建构算法。
3.关注学习细节,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整节课的新授部分主要是通过同桌合作、共同探索来展开,因此课上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合作习惯,包括仔细倾听、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希望以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生演示如何分小棒的时候,教师总是适时地问“和这位同学一样分的请举手”“你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你觉得这种分法怎么样”,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仔细倾听、积极思考,并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培养良好的倾听和表达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