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后反思

一、教后反思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是引导学生在操作中,从具象中抽取本质特性。“我们已经知道圆是一个怎样的图形,那么你能选择所提供的学具画一个圆吗?”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选择学具描圆、画圆,得到“圆是一个封闭的曲线图形,并且是光滑的”感性认识。学生在运用“图钉、线、铅笔”画圆时有困难,不能画出一周,得到一个不标准圆。通过尝试,学生发现线必须拉直才能画出一个圆,如果在画的过程中线松掉了,就不能画出真正的圆,初步感知半径(定长)的作用。

学生通过选择画圆的工具——圆规尝试体验画一个标准的圆的简便性。在“图钉、线、铅笔”画圆、体育教师操场画大圆、圆规画圆的比较中,学生自然得到圆的本质特性“定长绕定点一周得到圆”。

在探究圆心、半径的作用时,教师设计“一张纸上任意画两个圆”的练习,学生通过观察与比较,直观得到圆心、半径的作用,变抽象为形象,探索圆心、半径的特性。

2.科学板书,易于学生理解数学本质

小学教材上,对一些概念都是描述性地概括。为了更有效地形成知识结构以及圆的空间观念,在板书设计中适当概括出圆心、半径、圆的本质特性。设计如下:

圆的初步认识

定点  圆心  决定圆的位置

定长  半径  决定圆的大小

绕一周

这样的设计易于学生对圆心、半径等的本质特性的建构。

3.加强对数学概念的概括

在本课中,学生通过多次画圆,对圆心、半径的特征掌握牢固。但在描述“什么是半径”时,学生对“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之间的距离是半径”理解不够深刻,概括出半径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