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精心组织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努力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尽可能地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本节课我努力使传授过程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逐步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自己归纳出周长的计算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图形与几何”中的内容选取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习更有效。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改变了教材的呈现形式,将课本中的“游泳池”替换成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母亲节”,将“小胖、小巧要为母亲节贺卡围花边”作为情境导入,激发起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同时引起学生思考:哪张贺卡需要的花边更长呢?也就是求什么?从而很自然地揭示本节课的主题。这样的设计不仅创设了一个生活情景,而且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以情景调动学习热情,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怀着好奇心开展“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
2.操作探究,经历认知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除接受学习外,积极动脑、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本节课,在研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交流、汇报、比较的过程中,我将学生计算长方形周长的三种方法逐一地板书归纳,分别是“长+宽+长+宽”“长×2+宽×2”“(长+宽)×2”。在巡视中,我发现多数学生呈现的算法都是前两种,为了帮助理解第三种算法,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由部分学生解释自己对算法的理解;第二个层次是将学生已经认知的“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与“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之间建立联结,发现长方形的周长可以分拆成两组完全相同的长加宽,从而理解这种算法;第三个层次是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将红色的长与蓝色的宽组合起来,再一次验证长方形中有完全相同的两组长和宽。通过三个层次逐步“击破”,学生明白了“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一方法的来龙去脉。
让学生在实践、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的过程中认识到长方形周长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要这样算,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领会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体现新课标理念。
3.创新练习,拓展知识深度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活动。设计练习时,应把握教材的内容和目标,尊重学生思维的有序性,设计有价值、有思辨空间的练习,发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增进思维含量。
例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辨析题:“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长可能是8厘米,宽可能是2厘米。”这道题的设计意图不在于让学生辨析其正确与否,而是要引起学生思辨,让学生发现当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时,罗列长和宽的所有可能性,再从中归纳出“只要长与宽的和是10厘米的长方形,周长都是20厘米”这一规律。
又如,“淘气想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蔬菜园,长是6米,宽是4米,可以怎样围?分别需要多长的围栏?大家先讨论一下,再画一画。”这一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通过讨论、实践发现靠墙的长方形蔬菜园有两种可能,此类开放性练习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是一节“规则运用”课,其知识难度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大,因此更要注重在课堂上充分挖掘学生思维。但本节课有点欠缺,就是在探究的过程中所用的时间太长,导致学生在练习中的思维挖得还不够深,对空间观念的培养还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