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后继研究
教后反思
本节课以培养统计意识、渗透模型思想为突破口,以三个探究活动和两个开放性练习为呈现形式,通过层层推进的课堂设计达成教学目标。应该说,有效的探究活动和开放性的练习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很快建立联系、学会个性化表达。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的认识更深刻,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1.三个有效的探究活动:掌握统计方法,感悟统计意义和价值
笔者沿用了教材中“最喜欢的水果”这一情境,通过分析、实验、概括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习静态统计的方法,并通过数据分析作出决策和推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同时,根据实际适当改编教材,增补了“统计校门口的车流量”这一动态情境,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概括等学习活动,体会并掌握“正”字记录法及“四竖一横”记录法等动态统计的方法,从而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会统计意义。在无记名问卷调查“最喜欢的学科”中,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通过统计方法的选择,数据的收集、记录、整理、分析,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统计过程的认识,不仅掌握了统计的方法,而且感悟到统计意义和价值。
2.两个开放性练习:升华并内化,培养统计意识,渗透模型思想
在本课的练习中,抛出问题“为什么要统计”,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问题解决中提升统计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模型思想。
课堂中呈现的三个探究活动和两个开放性练习,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充实有效、充满智慧,更重要的是,学生对统计的认识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数一数、作记录的层面,而是对“为什么要统计”“哪些方面需要统计”“统计后怎样作出决策”等方面有了思考与感悟。
@点评:
统计思想方法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统计的知识。因此,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统计意识:(1)创设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提出了统计的需求,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2)经历统计的过程,收集数据时由简到繁,让学生先独立完整地体验统计的过程,再结合实际情况去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在实践中理解统计的概念,慢慢形成统计意识,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提出合理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