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并对所学知识及其意义进行主动建构,初步学会从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依据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数学推理能力和算法思维。
1.借助树状算图,展示思维过程
例1的教学,教师通过出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与组员交流想法。巡视中发现,大多数学生的算式是90×(90+90),只有少部分学生的算式是90×90+90。通过两个算式的比较,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思考“要求积是多少,说明最后一步算乘法,必须要知道两个因数分别是几”。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引入树状算图展示逆推的思维过程,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理清文字题的结构,让学生体会借助树状算图分析问题及列综合算式的好处。
试一试中“根据问题,先把树状算图补充完整,再列出综合算式”,重点是对题目结构的分析,鼓励学生画出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数学思维,并能根据树状算图正确地列出综合算式。
2.梳理解题思路,培养思维能力
本课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文字计算题的问题出发,用逆推的思想分析文字计算题的结构。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是逆推的基本思路,根据问题确定数量关系式,然后寻找相应的条件,确认什么已知、什么未知,从而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安排了小组合作活动,归纳文字计算题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梳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探索解决问题的模式。前面的教学中,学生经历了“分析理解问题—确定数量关系—寻找相应条件—确定解题步骤”的过程,所以在合作活动中多数小组能够提炼归纳出解题步骤的要点。通过梳理文字计算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3.树状算图的尴尬
在分析文字题的数量关系时,教材采用树状算图来展示逆推的思考过程。在例题的探究中,多数学生能正确列出综合算式,但几乎没有学生想到借助树状算图来列式。虽然随后的教学中引入了树状算图,但在练习中学生基本不会主动借助树状算图来帮助分析思考。部分学生认为没有图也能列出综合算式,没有必要画图;也有学生觉得画图慢,而且有难度。画树状算图的本意是降低学生的思考难度,但实践表明,画树状算图的难度超过列综合算式的难度,因此学生不愿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