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主探究

二、自主探究

1.初步探究,画图验证

操场上有一条全长12米的小路,要在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3米植一棵,需要几棵树呢?

(1)猜想棵树,讨论验证方法。

(2)理解题意,计算段数并画图验证。

学习单一

在全长12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3米种一棵,需要几棵树苗呢?

(1)画一画

(温馨提示:可以用符号代替树苗)

(2)需要(  )棵树。

(3)展示交流三种植树方法(板书)。

(4)小结:对应的植树方式不一样,需要的棵数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学生在激烈的探讨中发现问题,继而通过“猜想-验证”的方式,自主画图找出三种不同的植树情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较好地实现了由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过渡到相应的“数学模型”,体现了建模的数学思想。

2.小组合作,发现规律

(1)深入探究:12米长的小路,如果两端都种树,还可以每隔几米种一棵?(完成学习单二)

学习单二

在全长12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都种,每隔(  )米种一棵树,需要几棵树苗呢?

(1)把线段平均分成(  )段。

(2)在图上画出你的植树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需要(  )棵树苗。

汇总记录表

你们发现两端都种时,棵数和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独立完成学习单二,小组汇总数据并交流发现。

②全班反馈结果,发现、总结规律。

(板书)两端都种:棵数=段数+1。

③渗透“一一对应”的方法。

小胖介绍方法: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像这样小树和间隔一个一个对应,最后多了一棵树,所以棵数比段数多一。

(2)推理探究:两端不种、只种一端时,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

①同桌讨论,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推理两端不种、只种一端两种情况下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

②全班反馈,得出结论。

(板书)两端不种:棵数=段数-1;只种一端:棵数=段数。

※设计意图:通过先自主探究,再小组讨论、汇总、归纳的学习过程,将课堂归还于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以学生在探究中产生的问题为教学主要内容,教师退居幕后,适当指点,做到以学定教。最后,着重关注“一一对应”数学思想的渗透,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合作、交流、归纳等能力,成功以多种方法建立起不同情况下的植树模型。

3.运用规律,列出算式

(1)同桌根据规律列出算式表示棵数。

(2)小结:两端都种时:12÷3+1=5(棵);两端不种时:12÷3-1=3(棵);只种一端时:12÷3=4(棵)。

原来要知道不同情况下的植树棵数,都要先知道段数!

※设计意图:根据规律,尝试用算式表示不同情况下的植树棵数,化形象为抽象,由发现规律转变为应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