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进设想
教学本课后,我不断反思,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释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经思考后,我觉得本课教学还能作出如下优化。
1.设计变式练习,感悟知识本质
设计“将一张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分割成两张正方形,两个正方形的周长之和与长方形的周长比较,谁大谁小”与“将两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与原来两个正方形的周长之和比较,谁大谁小”。此类对比练习伴随着计算和思考,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周长变化的原因,启发学生探究并发现分割和合并前后边的增减变化。借助媒体直观演示,一方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另一方面为今后探索更复杂的“表面积的变化”做好知识准备和经验铺垫。
2.尊重个体差异,进行分层评价
在教学时,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学生因此有了许多表现自己的机会,对课堂表现出彩的学生我也给予了丰富的评价。但仍有部分学生的课堂生成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对于这部分学生的课堂评价是有缺失的。比如,在解决“学校有一个长方形的花坛,长是6米,宽是40分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这一问题时,个别学生在计算时没有进行长与宽的单位换算,虽然做错了,但是可以针对学生的解题过程或思路进行激励性评价。当然,本课的评价主要以语言性评价为主,还可以设计一些多样化的评价,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地记录学生这节课的成长足迹。
@点评:
本课的重点是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王老师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长方形周长,在交流汇报中出现了三种方法,算法一:长+宽+长+宽和算法二:长×2+宽×2,学生很容易想到;而算法三:(长+宽)×2大多数学生想不到,老师设计了三个层次帮助学生去理解而不是去记忆计算方法,使得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练习是本课设计的一个亮点,老师通过形式多样,层层递进的练习,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