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后反思

一、教后反思

1.精选学具,建立长度量感

在“分米的认识”教学中,学生可以使用的操作学具素材非常丰富,不同种类的学具所体现的价值也不同。教学此课时,学校兴趣班正在教学生多彩编绳,很多学生将其反映在兴趣课上,教师让他们准备合适长度的绳子,以便在操作的时候能够合理利用,课后我听到学生抱怨忘记带尺子测量了。

教学时,我让学生量一根吸管的长度,确定1分米等于10厘米。然后出示他们所带的编绳,促使他们自己想办法量出编绳的长度(1米),很多学生用1分米的吸管去测量,建立了1米等于10分米的关系。最后我引导他们用1分米的吸管去测量课桌的长和宽,学生知道课桌长大约是6分米,宽大约是4分米。学生发现,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也能快乐地上一节编绳课。借助生活中的学具来解决实际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长度的量感,又能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这是我这节课的亮点之一。

2.挖掘素材,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挖掘实际素材,将教学活动置身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这不仅是培养应用意识的需要,还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需要。“分米的认识”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通过课堂的教学可以看出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较高。所以,学生在面对本节课设计的题目时,参与度很高,因为这些需要填写或改写的长度单位与生活紧密相关。通过挖掘身边的数学素材,借助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数学应用体验,是我们数学课堂的追求。

3.“收”与“放”的不足

著名特级教师李烈说过,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足空间很重要。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结构上追求大气开放,在细节上选择精致处理。在课堂的生成上,教师要懂得适当的“收”与“放”,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被打开。“分米的认识”自学环节,我给学生留的时间和探究的空间很小,很多学生没有完全明白,我就仓促地进行了分米概念教学。在学生自己量编绳的长度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可能因为操作不当,量出来1米的编绳不是10个1分米吸管的长度,我没有进行全班一起验证,而是直接强调1米等于10分米,没有让探究环节体现出它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