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后反思

一、教后反思

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如何让学生自身的资源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认识规律,真正从儿童的学习需求出发设计和组织教学。为了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教师要分解幻方的难度和练习的密度。

1.情境创设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创设“大禹治水”的情境,再配上悠扬的古乐,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使每个学生真正投入到课堂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再由情境生成有价值的问题,促使学生发现龟背上的图案表示几个不同的数,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把龟背图转变为九宫格。在认识幻方的结构时,由教师讲授它的行、列、对角线,并借助媒体演示,使学生从形象的乌龟壳上看到点图,又把点图翻译成数字,最后数字排列成了幻方。

2.以学生为主体,培养探究意识

现代教学论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探究幻方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了让他们对三阶幻方的特征有更真切的体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独立观察、计算、小组讨论、交流等一系列有效的活动,自主发现数学知识内在的神奇奥秘。探究幻方的基本特征对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大胆地将问题交给孩子们,先独立思考,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找到幻方的一些特征,形成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没有找全幻方所有的特征,通过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总结完善幻方的特征。同时,教师在各组间巡视,给予适当的点拨、帮助,更重要的是不断给孩子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精选习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当今的教育非常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节课中也比较多地体现了这一点,特别是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比如,在学生发现了幻方的规律和特点后布置练习:下面有幻方吗?对此,每位学生思维的习惯、掌握的程度不同,思考的角度也有所不同:同样一道题目,有的学生从中间不是5一眼就认出不是幻方;有的则从双数和单数的位置来判断;还有的从定义出发,把行、列、对角线上的数加起来看和是不是15……全班交流时,尽量让学生各抒己见,独特的理解和富有个性的表达,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思维方法,从而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和为15的幻方,孩子们都能观察出5位于中心,所有行、列、对角线上的数之和都是15。但幻方的定义是所有行、列、对角线上的数之和都相等,幻方有很多种,我们可以从特殊推广到一般:任意9个连续数构建幻方,如何确定位于中心的数,如何求出幻方的和。真正做到将知识延续,而不是局限于课本,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力求在学习本节课之后,学生能设计出多种三阶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