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进设想

二、改进设想

引入环节,出示一张12×12的矩形表格,将0—10各数依次排列在第一行和第一列,让学生说出在行和列的交叉点位置的加法算式。有部分学生不理解行和列,也不理解交叉位置,活动从一开始就“夭折”。于是教师先行示范,大部分学生很快理解活动要求并能说出加法算式,但是121道加法算式太多了,学生不感兴趣,活动既费时又无聊。此外,这张12×12的矩形表格旋转成菱形表格时,教师还要向学生解释删去第一行和第一列的原因。

试教下来,教研组的同伴一致认为经历加法表构建过程的想法很好,但整个建构过程太长,不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反复思考后,笔者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先示范一行,再出示行和列,最后呈现整个11×11正方形表格的121道算式,并在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以下为再次试教的片断——

师:(逐一出示0+0,0+1,…,0+10)我们一起做口算。老师先做火车头,0+0=0,小火车开起来。

学生快速口算。

师:这11道算式的加数、加数、和有什么规律吗?(贴出:加数+加数=和)

生:一个加数不变,一个加数多1,和多1。

师:(出示一张11×11的表格)我们把这11道算式放入表格的第一列。(在表格的第二列出示5题1+0,1+1,1+2,1+3,1+4)能发现表格第二列的秘密并继续说下去吗?

学生继续口算。

师:秘密是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多1,和多1。

师:你说得既正确又完整。现在能发现第一行的规律并继续说下去吗?

女生集体回答第一行的算式:0+0=0,1+0=1,2+0=2,3+0=3,4+0=4,5+0=5,6+0=6,7+0=7,8+0=8,9+0=9,10+0=10。

师:能不能把最后这一行填写完整?

男生集体回答第十行的算式:0+10=10,1+10=11,2+10=12,3+10=13,4+10=14,5+10=15,6+10=16,7+10=17,8+10=18,9+10=19,10+10=20。

师:能发现表格最后一列的规律并继续说下去吗?

全班学生集体回答第十列的算式:10+0=10,10+1=11,10+2=12,10+3=13,10+4=14,10+5=15,10+6=16,10+7=17,10+8=18,10+9=19,10+10=20。

师:学习小伙伴小巧说: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我根据你们发现的规律,把这张表格填写完整。小胖说:我发现原来小巧填的这些都是20以内的加法算式。

这样实践下来效果更好。看来,降低活动要求既节省时间,又便于学生理解,更容易让学生感受两表之间的联系。

菱形加法表的规律千变万化,课堂上只能介绍一小部分,即从横排、竖排、斜排中寻找规律,有一定的局限性。从别的角度观察,能发现更多不同的规律。从教学改进的视角来说,课堂可以变得更加开放,活动设计可以更加丰富。

@点评:

函数思想是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节课中,在加法表形成之后,让学生发现加法表中的规律,并感受加数与和之间变化的情况,向学生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在这个加法表中一共有121道算式。如果一味让学生重复练习,势必增加学生的负担。杨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发现算式之间的联系,再引导学生找出表格中所有像这样的算式,最后归纳得出记忆这些算式得数的规律:交换加数位置的情况只要记住一道算式就可以,由此归纳推理出121道加法算式只要记住66道算式的得数即可。

将矩形表格动态演变成菱形表格,让学生从中发现斜排中的规律。这个过程不但让学生进行了口算练习,还体现了数学的美,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