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材分析

一、学材分析

“三角形的分类(2)”是沪教版《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教学内容。一、二年级的数学教材中先后呈现过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按角分类等相关内容。本内容的学习是在这些知识基础上对三角形的又一深入探索。“三角形的分类(2)”的学习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是三角形按边分类。教材上采用的是先让学生用小棒搭出三角形,然后将搭出的三角形进行分类,最后认识三角形按边分成两类:一般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以及“腰、底边、底角、顶角”等概念名称。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发现多数学生将搭好的三角形按直观感受分成三类:三条边不相等、两条边相等、三条边都相等,但在最后的分类结果中被教师归成了两类:一般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对于这样的分类,学生是存在疑惑的。教材中的安排,虽然从概念上来分析等边三角形确实具备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特征,但教师讲解给学生听时总不能那么“理直气壮”。如何让学生更加“心服口服”地接受三角形按边分就是分成两类的道理呢?通过观察与思考,我发现教材中此内容的前一节“轴对称图形”的学习是很有意义的,它引发我从三角形的轴对称角度去思考,发现三条边不相等的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而无论是两条边还是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有了这一前后联系的思考后,便有了“三角形的分类(2)”第二课时的教学。

这节课通过设计将7个三角形分类进一步理解三角形按边分成两类的道理,同时对等腰三角形的部分特征以及三角形按角分与按边分之间的联系作深入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类、集合等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