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后反思

一、教后反思

本课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并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如何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很好地渗透到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深刻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着重思考和主要解决的问题。一节课实施下来,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现做简单的小结与反思。

成功之处:

1.教学设计主线明朗

基于课程标准,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与重构。在教学设计上主要有两条主线。

一条线以从植树现象中建立“数学模型”,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主,使学生了解与掌握植树问题,并应用于生活实际。在经历“发现问题—猜想验证—建立模型”不断数学化的过程中,学生较好地实现了由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过渡到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而运用模型解决问题,把数学化的东西回归于生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另一条线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主。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很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例如,在第二次探究过程开始时,有学生想用一条线段图证明规律,此时我适时点拨,“用一个例子就能证明它是普遍存在的规律吗?”从而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开展研究。交流时,让不同的学生说出用不同间隔的线段图得到的同一规律,实际就是向学生渗透不完全归纳法。对于植树规律的探究,我还使用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两端都种时,棵数会比段数多1,多的1棵指的是哪一棵树,并以此推导出另两种情况中植树棵数与段数的关系,力求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在巩固练习部分,又由数据大的题目提出疑问“忘记规律怎么办”,让学生体会化繁为简的思想。

2.以学定教

整堂课,我比较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学定教。只有学生自己想学、愿学,才能主动地学,并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自主探究部分的两道例题设计较为开放,使课堂成为自由的探索空间,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求知的欲望。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中,教师仅做适当点拨,每位学生都完整地体验了“植树”这一实践活动,不仅掌握了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又提升了自我学习能力。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一部分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却在最后的实际应用上遇到困难。本以为学生能在积极的探究中发现“棵数=间隔数+1”,就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了,实际上只是部分学生具备了继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部分学生仍停留于植树的基础问题。这些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导致了能找规律却不会用规律。因此,在课堂上还需多关注这部分学生的认知差异,不能急于求成。

数学课关键在于“说”,以说促思,以说引思,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否正确,有助于及时调控课堂,改变教学策略。但是,有时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明知道应该让学生多说,还是会由于时间问题,把学生说的权利“剥夺”了,急忙进行后续教学内容。除了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外,今后我会把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