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后反思
1.改编主题图,从生活入手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通过反复思考,我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本堂课原先的教材是以客车、货车在高速上相遇为主题图,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因此我将情景改成了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小亚、小巧错拿作业本,需要归还的情况。学生对于两个人从两地面对面相向而行,而后相遇的过程比较熟悉,便于理解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课末,我还是以改编后的情境为例,当他们归还作业本后回家的过程中,经过几分钟相距2500米,让学生在画图中理解生活中的同一地点背向而行也可以用相遇问题的模型来解决。
2.放手让学生思考,尝试作图
新课程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构建能力,养成对待学习的积极的情感态度。本节课上,学生先分析了两人的运动地点、方向以及结果,然后同桌合作画出线段图。在整个过程中,我只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汇报过程中,我只是让学生说说“你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有什么建议”,而学生的回答能够紧紧抓住相遇问题的主要特点来提醒其他同学,如物体出发的地点(两地)、出发的时间(同时)、出发的方向(相向,用箭头表示)、最后的结果(相遇,用旗帜表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节课的一大特色,学生通过活动认识了相遇问题形成的条件和模型,通过对模型特征的探究活动,归纳出了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式,通过合作学习,实现了知识上的互补,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问题。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同时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因此,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究。课堂上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不暗示;凡学生能探究得出的就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解决的就不示范。给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