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五大结构”

(一)优化“五大结构”

“十二五”以来,安阳市牢牢盯住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结构、经营结构这个着力点。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打造区域特色,重点在规模和品牌上做文章。围绕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加以调整,重点在产业内部提档升级和顺应发展形势上做文章。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重点在提升农产品综合比较效益上做文章。围绕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在生态循环农业和秸秆综合利用和耕地质量提升上做文章。走出了一条符合安阳实际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路径。

一是产品结构聚焦于产品结构和品种比例的构成和组合,主要涉及“不同产品的结构”和“不同品种的比例”。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近年来,按照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要求,优化财政资金供给结构,压减作用于无效低端供给的项目,加大对有效高端供给的投入,大宗农产品要突出对“优质专用”的扶持,其他农产品要强化对“特色优势”的扶持。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高端供给。据2017年第一季度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小麦种植面积304万亩,其中,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有56万余亩,占小麦总面积的19%,粮食总产稳定在209万吨左右。全年蔬菜播种面积10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25万亩,蔬菜总产380万吨,成功创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12个。种植花生50万亩,种植尖椒27万亩,种植红薯15万亩,种植谷子12万亩,种植大豆8.6万亩,种植中药材6万亩,种植油葵5.2万亩,是河南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最大的果蔬生产基地,是农业部规划的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优势种植区域,是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市。安阳的花生、红枣、大红袍花椒、绿色无公害小杂粮等一大批名优特农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肉、蛋、奶产量预计分别达到8.6万吨、3.5万吨和0.8万吨,同比分别增加50.7%、-4.1%和-20.7%。生猪存栏185.5万头,出栏84.3万头;家禽存栏2002.7万只,出栏1480.5万只;牛存栏3.1万头,出栏0.7万头;羊存栏48.1万只,出栏17.0万只。

二是产业结构聚焦于农业各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生产哪些产品”和“表现哪些功能”,彰显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格局和总体架构。近年来,按照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促进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的要求,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特色产区、重点销区及关键物流节点梯度转移。初步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805.7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47.1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完成897.1亿元,增长6.7%;第三产业完成761.5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结构为8.1∶49.7∶42.2,三产占比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8.1%,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农业内部,全市以品种、品质、品牌、品相“四品”为引领,围绕优质粮油、精品蔬菜、优质水果等主导产业,大力推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推进“四优四化”,稳夏粮优秋种,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油料作物、优质蔬菜、优质林果面积分别达到70万亩、50万亩、105万亩和20万亩。到2018年,全市符合企业加工标准的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100万亩,优质花生发展到60万亩,以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发展到2万亩,全株青贮玉米发展到5万亩,规模化养殖场标准化率提高到50%,奶牛存栏2.5万头以上,肉牛存栏12万头,肉羊存栏56万只,牛羊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提高到16%,苹果、核桃、大枣、板栗等林果发展到110万亩,瓜菜菌发展到120万亩。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5%,农业科技贡献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到60%左右、86%左右、90%以上。

三是区域结构聚焦于产品及生产能力,主要涉及“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和“生产条件如何”,反映现代农业发展的最终成果和物质基础。近几年来,在综合考虑安阳市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等因素基础上,坚持以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因地制宜,构建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其一是优化粮经饲布局。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以内黄县、安阳县、汤阴县东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等高标准粮田区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等优质专用小麦,积极推进专种专收专管专储专加工,确保优质优价。全市优质小麦“十百千万”高产创建示范方566个,新建高标准粮田130余万亩,扩大优质花生种植规模,以内黄县、汤阴县东部、安阳县为重点,建设优质花生生产基地,积极提升花生机械化水平,扩大优质花生种植规模,全市优质花生面积达到60万亩。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以内黄县果蔬商贸城等专业市场为集散中心、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平台,加快建设以日光温室为主的冬春菜生产基地,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0万亩,常年蔬菜播种面积105万亩左右,蔬菜总产350万吨,成功创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9个。大力推进特色作物发展,在西部丘陵地区大力发展坡地经济,因地制宜发展谷子、红薯、中药材等耐旱作物,依托市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做大做强安阳市谷子产业。在东部平原发展尖椒、食用菌等特色蔬菜种植。大力发展经济林和特色林果业,打造西部山区、东部平原和市区(近郊)三个经济林和名特优林果高效开发区。其中西部山区以林州市、龙安区、殷都区为主,重点发展花椒、核桃、黄连木等木本油料,结合干果及果品资源大力发展果品加工及交易市场。东部平原区以内黄县为主,重点发展苹果、桃、梨等优质高效鲜果树种,在沙区乡(镇)巩固发展红枣产业。市区近郊以汤阴县和市城区为主,重点发展花卉苗木、鲜果等,大力发展都市采摘观光业,以及贮运、果品交易市场、深加工等产业。目前,全市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05万亩,林业总产值46.8亿元,全市产值5亿元的林业产值集群4个,林业龙头企业达到39家,专业合作社212家。其二是优化养殖业结构。大力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开展“粮改饲”试点,扩大以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种植规模。以京广线以西的太行山区和浅山丘陵区为重点,大力发展母牛养殖,建立优质母牛繁育基地,建立太行裘皮羊的保种基地。以京广线以东的平原区为重点,大力发展肉牛标准化规模育肥,建立肉牛育肥基地,同时,建立小尾寒羊和湖羊优质母羊基地,大力推广杜寒、杜湖杂交肉羊育肥。在城镇周边支持建立鲜奶供应基地和乳品加工企业,推进品种改良,提升单产水平,推进种养结合与农牧循环,引导奶业企业与奶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乳品企业投资奶源基地建设,加快奶业一体化发展。全市培育了林州新大牧业、汤阴万山畜牧等高成长性集群。扩大9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规模,总收入突破300亿元。其三是推进都市生态农业。围绕“两圈、两岭、三区、三带”的空间布局,集中打造“30分钟都市生态农业核心圈”,逐步形成以市城区为中心,以县城为补充,点线面相衔接、大中小相配套的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格局。在做好城市“菜篮子”供应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瓜菜菌果采摘、休闲垂钓、农家乐、城郊森林(湿地)公园、休闲家庭农(林)场。组织好腊梅节、冬枣采摘节等休闲节日活动。不断拓展园区休闲、观光、体验等多元功能,大力发展“一环四线两组团”都市生态农业游。开展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创建活动,健全评选认定机制,鼓励和支持争创省级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全市都市生态农业园区达到120个以上,“一环四线两组团”的都市生态农业线路基本形成。

四是要素结构聚焦于一个区域经济的规模和质量,主要涉及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十二五”以来,安阳市紧紧围绕都市现代农业建设目标,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综合改革,通过资源整合,安阳市农业生产的政策、人才、科技、服务、土地、资金等要素实现了同向聚集、相向给力,全市耕地综合利用率稳步提高。截至2015年安阳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21万亩,经营规模达到百亩的农户有1194个,经营规模达到千亩的农户有85个,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达到45%,建成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大厅70个。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343.35万亩,签订保护责任书2136份,签订率达100%;设立县、乡、村三级标识牌1476块,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83.4%。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左右,小麦已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耕种收水平在98%以上,秸秆还田水平为98%左右。玉米生产机械化耕种收综合水平为79%,秸秆还田水平在80%以上。力争花生机播率达到50%以上、机收率达到70%以上,设施农业棚内耕作机械化率达到90%左右,日光温室卷帘机装备率达到90%左右。设施农业、畜牧业生产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得到有效推广利用。为增强农民的“农业市场化”观念,让农民树立依靠现代农业发家致富的信心,让农民学习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方法。“十二五”以来,安阳市“农民工技能培训”安排资金2866.777万元,培训农民工68910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安排资金1891万元,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9128人;“雨露计划”安排资金365万元,对10669名贫困人口实施技能培训“巾帼科技培训”安排资金25万元,培训社会服务型妇女944人,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是经营结构聚焦于主体及其经营方式,事关“谁来生产”和“怎么组织生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和组织支撑。这个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彼此联结、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共同影响现代农业的供给总量、结构、质量和效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十二五”以来,一方面不断加大扶持引导力度,不断创新“合作社+农户”“农场+农户”的利益联结共享机制,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92家,农民合作社3230家,家庭农场892家,现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明显提升;另一方面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创新院校“委托式”,基地“实践式”,开展“订单式”培训,满足不同类型培训要求,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2017年安阳市将积极探索推进农商、农旅以及“互联网+农业”等末端市场融合,加速“传统”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向体验式、休闲式、订单式转变,尽快适应市场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