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增收节支,增强乡镇财政自给能力
1.积极培植财源,提升乡镇财政收入水平
一是发展经济,培植乡镇税源。首先,依托乡镇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制订发展规划,准确把握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确定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发展目标。其次,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硬环境更加完善;细化优惠政策,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质量,使软环境更具魅力,确保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再次,加快乡镇企业转型升级,加大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高新企业扶持力度,合理利用乡镇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乡村经济。
二是严格财政收入管理。结合乡镇经济发展状况及实际税源情况,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乡镇财政收入目标;乡镇政府协调国税、地税和财政所等部门,建立税收征收联席会议等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预防推诿、扯皮现象发生;各项收入严格按照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规定的收入分成标准分级入库,杜绝虚收空转、买税卖税等现象。
2.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新《预算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编制,应当统筹兼顾,在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合理需要的前提下,优先安排国家确定的重点支出。这其实就是明确了支出的原则和支出的顺序,目的是确保把钱花在“刀刃”上,提高支出效益。
一是合理界定支出范围,压缩减少财政支出。首先,严格按照新预算法有关规定,清理界定乡镇财政支出范围,凡规定之外的支出一律不得使用财政资金,否则应追究相关单位人员责任。其次,精简压缩乡镇村机构运行管理支出。一方面严格按照《预算法》和中央八项规定、省市若干规定要求,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机关运行经费和楼堂馆所等基本建设支出。另一方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需要,适时优化行政组织机构,如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等,造成相应机构人员的闲置,不仅增加了财政支付负担,而且对其他机构人员产生消极影响。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呈现人口逐年减少,空心村逐年增多的态势。因此,应适时对村级区划进行调整,不仅可以减少运行成本,稀释公共投入,而且可以更好地进行资源整合,最大限度地释放农村生产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再次,加强预算管理。严格规范预算执行,强化预算执行的程序性约束,严格按程序办理预算的调剂、追加。
二是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考核机制,加大监督力度。第一,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强化支出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出台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但乡镇在财政支出绩效考核方面还比较薄弱,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这主要是由于乡镇缺乏对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考核的意识、缺乏制度化的程序保障、缺乏绩效考核的专业队伍。为切实做好乡镇财政支出绩效考核工作,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各县区首先应加强乡镇领导干部财政支出绩效考核业务知识培训,切实增强乡镇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考核意识。第二,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按照财政部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基本原则,制定细化符合乡镇实际情况、实用性强、易操作的乡镇财政支出绩效考核实施办法,为乡镇财政支出绩效考核程序化、常态化奠定基础。第三,加强绩效考核队伍建设,培训指导乡镇财政支出绩效考核工作,确保乡镇财政支出绩效考核正常开展。第四,科学运用绩效考核结果,实行奖罚结合,切实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增大违规、低效使用财政资金成本。第五,加大对财政支出监管力度。充分利用上级财政、审计、纪检和本级人大监督机制,实现财政资金使用全程监督;加大财政支出公开力度,调动社会监督积极性;巩固改革成果,发挥乡财县管、村财乡代、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作用,降低资金使用风险,提升资金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