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体制创新,县域财源发展提速

(五)注重体制创新,县域财源发展提速

鹤壁市大力推进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对税收增长较快的县区给予专项补助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各县区经济发展活力,县区财政收入规模也迅速扩张。2011—2016年县区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8%,高于全市财政收入年均增幅5.1个百分点。2012年以前鹤壁市没有地方财政收入超5亿元县区,但到2016年鹤壁市地方财政收入超5亿元县区已达到4个(淇滨区10.4亿元、淇县8.5亿元、浚县6.6亿元、山城区6.4亿元),占县区总数的57.1%。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围绕加强财源建设,各级财政部门主要抓了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财税优惠政策力度。坚持财政增收与涵养财源并重,不折不扣落实近年来中央和省出台的一系列结构性减税、取消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财税优惠政策。仅2016年落实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工作,减税2.4亿元左右,2017年继续落实中央减费降税政策,预计减少税费约2亿元。此外,鹤壁市对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实施自设置年度起前五年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全额奖励、后五年减半奖励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短期内虽然对财政增收有较大影响,但长远看对培育壮大财源、增强财政收入后劲有着重要作用。

二是加大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坚持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摆在财源建设的首要位置,2011—2016年市级财政安排重大项目前期费、招商引资等经济建设类专项资金0.7亿元,集中支持了南水北调、石武客运专线、山西中南部铁路和鹤淇电厂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投资2105亿元,实施1380个重点项目;安排专项资金2.3亿元,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

三是加大支持优势产业发展力度。坚持把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支柱财源摆在财源建设的突出位置。从2014年起,市财政设置产业发展基金0.8亿元,扶持鹤壁市主导先导产业和休闲旅游、新型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筹集旅游发展资金0.4亿元,用于旅游宣传推介及五岩山、大伾山等景区建设项目。

四是加大支持科技创新力度。坚持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财源建设的重要突破口。2011—2016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达到5.5亿元,年均增长11.9%,高于财政支出增速4.2个百分点。市级财政安排科技专项资金0.4亿元,集中支持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建设及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五是加大财税金融政策协同力度。积极转变单一的财政直接投入方式,通过财政贴息、奖励金融机构贷款增量、财政补助担保公司代偿资金等财政政策手段,强化财税金融联动,撬动更多的信贷投放。市级财政累计注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资本金2.2亿元、安排银行风险补偿及奖励资金615万元,带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2.7亿元,有效缓解了重点项目和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

六是加大财源建设激励奖励政策力度。为激励县区发展经济、壮大财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市级分成市辖区的收入按增幅增加实行累退;2015年对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实行“收入全留”的财政体制;同时,对纳税大户和财源建设重点工作进行奖励,2016年市委市政府拿出156万余元,重奖了地方财政纳税贡献先进企业和招商引资、争取资金等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