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税收入与经济发展不匹配,人均收入偏少。2016年,虽然全市经济规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地方税收三项指标均居全省第3位,但经济总量占全省的7.7%,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占全省的5.3%,地方税收只占全省的4.9%,比经济总量占比分别低2.4个和2.8个百分点。特别是地方税收收入从2012年占全省税收的5.6%下滑到2016年的4.9%,全口径税收也从2012年占全省的6.3%下滑到5.2%,占全省比重持续减小,与经济总量占比的差距越拉越大。(见表2)从人均财政收入情况看,2016年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659元,在全省排第14位,比全省平均数3308元少1649元,只占全省平均数的50.1%;人均税收收入为1049元,在全省排第15位,比全省平均数2264元少1215元,只占全省平均数的46.3%。
表2 2012—2016年全市财政税收占全省比重情况表 单位:亿元
2.财政收入增长后劲不足。2012—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分别为19.1%、19.2%、14.1%、11.4%和6.4%,从19.1%下滑到同口径增长8.3%,降低10.8个百分点;地方税收增速从2012年的22.3%下滑到2016年的4.5%,降低17.8个百分点,财税收入增速呈逐年下降趋势,增势疲软,后劲明显不足。
3.税收收入占GDP比重偏低,收入质量不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12年的79.6%下降到2016年的63.2%,下降16.4个百分点,比全省68.4%的平均税比低5.2个百分点,居全省最后一位。税收作为筹集财政收入主渠道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财政收入增长对非税收入的依赖过大,财政收入质量不高,结构不优。
4.主体税种收入偏小,支撑作用减弱。包括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与建设税5个主体税种,与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密切相关。2016年我市主体税种收入65.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39.2%,比全省平均占比低4.7个百分点,在全省排第12位。而且,与2012年比,全市主体税种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下降了9.8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下滑4个位次,主体税收对财政税收的支撑作用呈现越来越弱的走势。
5.产业税收贡献度不高,万元增加值税收贡献额逐年下降。2016年,全市第二产业每万元增加值贡献税收748.6元,比全省平均835.1元少86.5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9.6%;第三产业每万元增加值贡献税收852元,比全省平均1440.1元少588.4元,为全省平均值的59.2%。第二产业万元增加值贡献税收从最高时2013年的871.7元,连续4年逐年下降,减少123.2元,降幅达14.1%。第三产业万元增加值贡献税收从最高时2013年1098.6元,也是连续4年下降,减少246.6元,降幅达22.4%。(见表3)
表3 2012—2016年全市三次产业万元GDP税收贡献情况 单位:亿元
6.重点企业税收贡献较弱,支柱行业税收减收较多。近年来,受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影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行业受到了很大冲击,生产效益持续走低,税收贡献连年减少。2016年,石油开采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4.1%,税收下降41.6%,减收2.4亿元,自2012年以来年均下降32.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同比下降12.4%,自2012年以来年均下降19.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同比下降2.6%,自2012年以来年均下降12.9%。全市其他传统重点行业税收也比2012年下降较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是全市传统产业,也是全市增加值最多的行业,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比高达16.5%,税收贡献6.2亿元,2012年以来税收年均下降5.9%。此外,纺织业税收年均下降4%,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税收年均下降3.1%。工业大类中的制造业、电力生产业税收虽然保持增长势头,但增速偏低。其中,2016年,制造业税收比上年下降4.5%,2012年以来年均增速仅0.7%;电力生产业税收比上年下降14.3%,2012年以来年均增速仅4.3%。
总体而言,近5年来全市财税发展状况呈现以下基本特征:规模上,财政收入总量不断扩大,在全省的比重略有提高,但规模和全省占比仍然偏小,人均收入水平处于全省后列;速度上,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增速逐年下降,呈前高后低的走势,形势不容乐观;质量上,税收比重持续下滑,财政收入结构失衡;产业上,工业税收短板明显,5年来提供的税收不增反减;第三产业中重点行业数量少,税收增长有限;行业上,纳税千万元以上企业集中在石油、电力、烟草、装备制造、化工、金融、建筑、房地产等传统行业,新增优势财源比较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