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补“四大短板”
一是弥补扶贫开发投入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相匹配短板。启动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将相关财政涉农资金的配置权力,完全下放给处于脱贫攻坚第一线的贫困县。落实扶贫开发投入要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相匹配的要求,2016年市财政匹配扶贫开发资金2500万元,比上年增加2200万元,2017年匹配扶贫开发资金5080万元,比2016年增加2480万元,安排684万元资金支持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为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开展了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扶贫资金专项检查和扶贫资金问题专项整改活动,脱贫攻坚战中侵害群众利益腐败问题专项治理等两个专项行动,确保了扶贫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二是弥补农产品质量安全短板。强化“五抓”,即要抓源头,进一步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对全市农业投入品经营主体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实行监管名录和“黑名单”制度。抓风险,进一步完善风险监管模式。严格实行农业投入品登记备案市场准入管理和生产经营诚信档案、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等制度,全面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进行生产销售和使用。抓规范,进一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抓衔接,进一步完善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抓主体,进一步落实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设立了农药登记、生产、经营等许可制度。抓基层,进一步提高基层监管保障水平。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中心为枢纽、乡镇为支点,从土壤、环境、农资供应、育苗、施肥、用药等农事操作,到田间检测、产品包装、贮藏、运输、加工、销售的数据采集、远程诊疗、短信预警、二维码扫描、网站链接、大荧幕指挥等手段,实现“可视、可谈、可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同时,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把“三品一标”品牌创建作为提高安阳市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市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共有198个产品。其中,认证无公害农产品77个、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109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2个。
三是弥补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建设基金支持的重点领域,集中资金用于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重点建设任务不打折扣。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共整合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小农水”重点县等各类项目资金18亿元,建设高标准粮田160.1万亩,有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9处,灌溉面积441.88万亩,粮食平均单产水平较普通大田提升20%左右,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46个,面积80.3万亩,创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12个,创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2家。打造5个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建成21个标准化增雨防雹固定站,80个气象信息服务站,发展2489名气象信息员,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1164座,沼气用户30余万户,惠及130余万农民。全市规模养殖场达到5280个,其中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8个、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生态)示范场21个、市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70个,规模养殖水平达到85%。
四是弥补生态环境短板。按照建设美丽安阳的目标,大力实施森林进城、森林围城,推进农村“五化”,全面提升城乡绿化水平。“十二五”以来,累计争取上级投资1.16亿元,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0平方公里,整修梯田5.7万亩,修建蓄水池1500个,种植经济林6万亩、水保林13.8万亩,实施封禁治理36万亩。通过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项目区内林草覆盖率普遍增加10%以上,平均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近70万吨;累计投资4.24亿元,建成20多个集土地整理流转、果树(中药材)种植、农业观光、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示范基地;其中,2016年安阳市建成区完成新、改、续建城市绿地122.1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62%,绿地率达到34.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04平方米。全市完成林业生态提升工程任务20.42万亩,其中造林12.72万亩,森林抚育6.70万亩。开展了水体治理和垃圾集中整治活动,及时出台《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阳市水污染防治碧水工程行动计划的通知》(安政〔2016〕16号)等,开展“两库一泉”水产养殖清理,共清理网箱5083个、围网86个、出鱼1647.82万斤,清理餐饮业33家、养鸭场9个,有效切断了污染源。及时出台《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安政文〔2010〕254号)等,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94%的村庄建立完善了长效保洁机制,初步建成800个省级人居环境达标村,400个省级人居环境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