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层面
2025年09月26日
(三)商业银行层面
1.缺乏专门评级模型
目前,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级体系中普遍缺少专门针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评级模板,而是将融资性担保公司视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的“商务服务业”对待,不能体现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特点。
2.缺乏有效的项目评审手段
目前商业银行在审查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额度项目方面,缺少征信信息、行业管理信息等有效支撑,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评审、管理工作缺少经验,手段不多,针对性不强,在实际工作中更多的是采用工商企业的审查手段和要点,对融资性担保公司针对性不强。
3.存在“重保轻管”情况
和贷款存在“重贷轻管”一样,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保后管理同样比较薄弱。银行工作人员往往认为,只要已经准入并核定担保额度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它的风险就是相对可控的,加上保后管理存在较大难度,因此商业银行普遍对保后管理重视不够、落实不到位。
4.存在过分依赖和过分回避两种倾向
部分商业银行对融资性担保公司依靠性过强,在授信中占比过高,而部分商业银行又担心融资性担保公司尤其是商业类担保公司的风险,准入担保机构少,在整个授信中占比很低,甚至完全排斥融资性担保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