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财力较多,生态破坏严重
过去60年,平顶山以天昏(大气污染)地陷(采煤塌陷)、牺牲环境为代价,给国家贡献财力,支援国家建设。初步测算,由于原煤的开采,安置20万人就业,平均每年外销煤3000万~5000万吨,发送电450万千瓦时,平均每年上缴中央、省税收40亿元左右,而且逐年增加,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资源型城市存在的“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共性问题,因得不到有效治理而逐步显现。
一是过分依赖资源,工业结构单一,后续工业经济发展乏力。全市采煤、发电、水泥建材、炼钢等与煤相关的行业的产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60%~65%,其他如纺织、机电、轻工、高新技术等制造业仅占35%~40%,轻、重工业比例明显失调,亟待建设新兴接续替代产业。
二是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地质灾害,破坏了平顶山市的生态环境。据统计:全市60年的原煤开采,造成230平方公里的采煤塌陷区,破坏耕地97776亩。每年递增的塌陷地在5000亩左右,每年产生400万吨煤矸石,目前累计产生煤矸石1亿吨,形成矸石山43座。煤矸石、储运煤扬尘、燃煤电厂废气和煤矿废水,形成市区70%的污染源,严重破坏了生产生活环境。
三是原煤资源枯竭后,将集中形成结构性失业。市区91.2万人口中,与采煤行业直接相关的人口达43万人,将形成集中的结构性失业,市区一半人口将处于失业、贫困边缘,每年近4亿元的社保支出压力市财政难以承受,将引发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
四是平顶山市属资源大市、贡献大市、财政穷市,财政体制不尽合理。近几年,平顶山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济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欠账的原因,收支比例与全省相比,明显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加之作为财政收入贡献市,向中央和省上缴的税收逐年增加,使平顶山市的财力,尤其是市本级的财力与平顶山市作为资源型城市的需要有较大的差距。全市人均财力长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财力比平均水平少600元左右,长期排全省第8~10位,财力不足严重制约着平顶山市环境治理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是承担企业分离办社会、棚户区改造配套等政策性支出,市财政运转困难。目前市政府接收平煤集团自办的32所中小学和4097名教师,地方财政平均每年增加教育经费10400万元,加上兑现新增工资和津贴补贴、学校公用经费,年需增加教育支出20080万元;平煤集团棚户区改造180万平方米,市级配套(1.8亿元)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增支减收10.9亿元;加之享受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政策,预计年影响地方税收1.2亿元,加剧了平顶山市财政近期的困难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