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优化农业投入结构
1.加大优势产业投入。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基础在育种,保障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在育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根本在育种。按照现有的现代种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蔬菜制种业,维护好全国最大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的金字招牌;继续发展优质粮食产业,稳定全市粮食产量;畜牧业生态化规模化发展,按照“稳猪、扩牛、壮禽兔”的发展思路,不断提升环境质量、产业标准、产品质量;继续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积极推广反季节蔬菜及高山越夏蔬菜;烟草产业朝机械化智能化方面发展,实行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生产、智能化烘烤一条龙作业;发展优质花生产业,利用济源市沁河滩区土壤状况和气候水利特点,积极推广优质高油花生品种。以农业产业为依托,积极开发农业文化、旅游、生态、休闲等功能,积极推进“一园三带十农庄”改造提升工程;依托市电子商务产业园、虎岭跨境电商产业园等,鼓励农户或返乡下乡人员入园创业就业。
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支撑在科技,在于加快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高水平的供求平衡;重点在良种培育、农机装备、节本降耗、节水灌溉、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等领域加大农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把好质量监测关;大力提升产品质量,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等;着力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通过实施专项技术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小麦实现“一喷三防”全覆盖、测土配方施肥、深松整地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3.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必须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围绕发展壮大双汇生猪、阳光肉兔、伊利奶牛、薄皮核桃、柳江蛋鸡、科云绿色高端农产品、现代种业、王屋山冬凌草八大农业产业化集群,突出重点招商,依托玉泉科技创业园、梨林农副产品加工园实施平台招商,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荐河南瑞星农牧产业化集群、济源中沃饮品产业化集群申报省级产业化集群。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大力推广卫福安西瓜、黄河燕林核桃等“济源市名牌农产品”,提升济源社会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
4.加大美丽乡村建设。一是努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项目开发,支持民间资本以各种灵活形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深入开展“村企共建新农村”活动,引导工商企业与村集体合作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等。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尤其要充分考虑区域间建设任务和可用财力的不平衡问题,区别对待,对保护范围广、工作任务重、公共财政收入薄弱的地区要加大支持力度,给予重点倾斜,真正做到城乡统筹。
5.加大高标准粮田建设。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措施,紧密结合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改造中低产田、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广土地深耕和节水灌溉等,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健全规划、资金等统筹机制,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要求,协调开展土地平整、灌排沟渠、田间道路、生态保护等建设。二是完善建后管护机制,建立数据库,依托遥感监测等对高标准农田实现全程监控、精准管理。三是加大政府投入,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共同参与高标准农田投资建设和管护。
6.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落实《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意见》,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落实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优惠政策,通过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税费减免等措施,大力支持各类服务组织发展。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鼓励各地加强集中育秧、粮食烘干、农机作业、预冷贮藏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扩大对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设施建设的投资。鼓励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先服务后补助等方式,支持服务组织承担农业生产性服务。充分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作用,着力解决农资、农机、农技等社会化服务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积极推动厂房、生产大棚、渔船、大型农机具、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抵押贷款和生产订单、农业保单融资。鼓励推广农房、农机具、设施农业、渔业、制种保险等业务。落实农机服务税费优惠政策和有关设施农业用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