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长效机制,加强税基建设,壮大地方税源
在经济步入新常态情况下,财政收入的持续性增长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否顺利实现和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能否顺利完成。经济总量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培育高质量地方税源的基础。
1.以培育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为重点,壮大制造业税源。全面落实《开封市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项行动方案》《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项目调度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的意见》,以工业兴市为引领,集中力量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以产业聚集区建设为载体,围绕“4+3+3”产业体系,改造升级装备制造及汽车和零部件、农产品加工、化工、纺织服饰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推动龙头企业打造以品牌建设为核心延展产业链,强化产业联动,依托龙头企业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带动产业链整合和产品结构调整,推进各产业集聚区构建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产业链条,壮大制造业税源,使其成为高质量、高效益税收增长点。着力构建创新创业体系,坚持把“互联网+”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举措。着力推动主导产业重点突破及传统产业继续改造升级,以转型创新推动发展动能转换。支持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优化生产管理,加快研发、制造和营销模式变革。引导企业加快新技术转化和新产品研发。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创新基地的交流合作,鼓励支持重点龙头骨干企业建设高水平的技术研发中心。
2.补齐产业短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突出以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创新支持产业发展新方式,强力支持短板产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实施开封市“文化+”战略,促进文化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文化旅游业和特色服务业融合发展。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和“自贸区”战略,充分利用开封市区位、资源、市场、人才优势,围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和房地产、电子商务和教育培训等能够形成消费热点的新兴产业发展,吸引各种资源要素积聚。
(1)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拓展与先进制造业直接相配套的产业,提升物流、信息、金融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畅通服务业发展壮大的社会渠道,提高服务水平,使其成长为稳定的主体型税源。
一是现代物流业。依托“郑汴一体化”的区位优势,加快现代综合交通物流网络建设。推动“互联网+”新兴业态在物流领域的互动融合,打造通畅的一体化物流网络,完善区域货物集散、分拨和配送功能,拓展商贸货物供应链影响力,延伸产业价值链,把货物增值、企业利润尽量留在开封市,将物流优势转化为税源优势。
二是现代金融业。加快金融主体建设,加速金融体制改革,加快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步伐,引导民间资本积极探索发展新型金融组织,结合“互联网+”开发特色金融产品,通过金融创新不断提升产品需求度和顾客消费潜力。打造金融“一区五平台”,积极发展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类企业,支持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做优做强。实施“引金入汴”工程,全面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以实现金融业对税收增长的支柱性作用。
三是服务外包业。制定了《开封市促进服务外包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信息网络设施、大数据云计算设施建设,提升软件开发、应用服务、系统工程承包等服务外包业务能力。实施服务外包示范工程,加快建设一批服务外包示范园区,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型企业,同时,积极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检验检测认证、商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增加税源基础。
(2)着力培育个人消费性服务业。
一是房地产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充实地方税源。开封市在提高城镇化率方面还有进一步的空间,这必将为房地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同时由于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对建筑、金融、建材、装饰装修等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带动作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可小觑。建议鼓励发展城市综合体、文化旅游地产等新兴业态,适应消费者不同住房需求;利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健全房地产税收评估制度,做到公平税负。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提升房地产税源的可持续性,变一次性税收为可持续税收,为地方财力提供保障。
二是商贸业。批发零售业是衔接生产商和终端市场的重要环节,其经营状况是对经济运行速度和效益的直接反映。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努力扩大内需,为加快商贸业税源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开封市要利用物流优势,推动连锁经营、超市等新型商品流通的发展,积极推动城市商业区(街)建设,培育区域性消费中心,畅通商品流通渠道,促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做大税源基数。
三是文化、旅游服务业。要以扩大文化、旅游服务供给为切入点,带动服务业升级发展。围绕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做大“文化开封”形象品牌影响力,充分利用开封市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北宋历史文化旅游区,持续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积极开发旅游体验文化、健康养生和攀岩、漂流等新业态,加快文化娱乐产业集聚发展,将开封市资源优势转化为税源优势,提高税收贡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