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现行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平顶山转型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重化工业占比较高,三产比重小。煤炭、电力、钢铁、化工、建材等能源原材料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0%以上,且大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终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少。尤其是2016年下半年以来,煤炭等能源原材料行业形势较好,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更趋明显。2017年1—7月,能源原材料工业、七大高载能行业、涉煤工业完成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提高2.9、14.4、8.2个百分点,六大高成长行业、非煤产业、轻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下降2.5、8.2、1.5个百分点。这“三升三降”表明平顶山市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优势发展的格局尚未有效改变,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与此同时,平顶山市第三产业规模偏小,层次偏低,新兴业态发育迟缓,生产性服务业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不发达。2017年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比重为40.3%,比全省、全国分别低2.5和13.8个百分点。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直接制约着平顶山市创新能力的增强和产业素质的提高。
二是招商效果不明显,投资项目接替断档问题突出。对引进龙头企业和开展针对性招商谋划不够,落地的项目中大体量或知名品牌还比较少,尤其是投资50亿元以上,能够培植产业优势、促进转型提质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较少,还没有形成真正具有竞争实力和规模效应的千亿级产业集群。2014—2016年,全市年度在建项目依次为1492个、1305个、1451个,投资规模分别为3053亿元、2737亿元、2668亿元。项目个数增长乏力,2016年仍未达到2014年时的水平,投资规模持续大幅减少,项目短缺成为平顶山市固定资产投资低速增长的直接原因。尤其是作为固定资产投资主力军的工业投资持续低迷。2014—2016年,平顶山市年度工业投资分别为728亿元、750亿元、76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3.3%、3%、1.9%,增速分别低于当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3、7.6、6.2个百分点,大大制约了平顶山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质量和速度。平顶山市民间投资增长乏力,呈低速增长态势,近三年增速均低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其中2015年达到最低点,增速仅为2.7%。
三是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不高。2016年度全省产业集聚区综合考核评价,平顶山市仅有宝丰县产业集聚区进入全省先进产业集聚区行列,“十强”“十快”以及二星级以上产业集聚区平顶山市没有一家,石龙区、平新、化工等产业集聚区仍在门槛标准徘徊。多数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规模较小,经营运作能力较低,资金保障能力弱。一些产业集聚区已利用土地集约程度不高、用地粗放,后续发展土地储备不足,供需矛盾突出。人力资源等要素保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不强,不少企业在核心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引进上投入不足,研发能力薄弱,主导产品集中在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真正具有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较少,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高。2017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8%。
四是经济结构不够优化,主体税源萎缩明显,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平顶山市国税部门统计的2014年至2016年纳税规模前20名企业,2016年税收总量较2014年下降2.05亿元,占税收总量的比例下降了3.9个百分点。历经60年的发展变迁,平顶山市主体税源依然是煤炭、电气器材、电力、化工、钢铁等传统工业行业,并且多数行业没有做大做强,甚至呈现逐年萎缩的趋势,支撑和带动作用趋向弱化。部分县区缺少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营改增后相关税收下降,例如:石龙区是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城区,随着煤矿停产关闭,税源锐减,但新兴行业对收入的拉动作用还没有显现,财源严重不足。平顶山市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2017年上半年虽然增长10%,但增长基础还不稳固,国家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这些政策在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也进一步减少财政收入和地方财力,财政收入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财政持续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财政收入中低速增长与财政支出刚性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收支平衡压力越来越大。考核“营改增”基数和强制消化财政往年赤字,对地方财力影响很大,各级财政入不敷出,刚性缺口很大,财政运行异常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