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运行的特点
1.拓宽组织收入思路,推动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近几年来,面对煤炭资源整合、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不利因素,为保证财政收入持续增长,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激励机制。成立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综合治税工作领导小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相继研究出台《汝州市乡镇街道财政管理办法》《关于完善“两区三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汝州市征收经费拨付办法》,要求各部门征收经费拨付与收入进度相挂钩,用科学的考核机制作为导向,为税收征管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充分调动各部门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二是开展税收专项综合整治活动。针对主体税种不断减收的局面,我们相继开展了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房地产、建筑业、加油站、驾校等行业和税种的专项整治活动,要求在我市从事房地产开发、建筑行业的外地企业在我市成立子公司,通过专项整治活动,达到了“开展一项活动、总结一条经验、规范一个领域、形成一套机制”的目标。三是提升税源分析水平。针对我市税源不足、税收分散的特征,我们结合工商、税务等部门信息对我市税收情况进行了全面比对分析,对漏征漏管等非常态纳税企业,实行逐户评估核查,力争做到应收尽收。四是建立非煤矿山治税系统和房地产税收综合管理平台,与全市“大数据”中心、智慧城市对接,建设全方位的信息监测网络,实现“以地控税、以税节地”和铝钒土等零散税收的集中管理。五是加强税收宣传力度,利用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税收政策,每年年初定期对上年纳税大户进行奖励,并在每月定期举办发票摇奖活动,在全市营造“依法纳税光荣、偷税漏税可耻”的氛围,调动了广大群众依法纳税的积极性。
2.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民生和重点支出得到优先保障
按照中央、省稳增长若干政策和市委“环境建设年、项目建设年、作风建设年”活动要求,克服财政资金紧张等困难,强化财政支出管理,切实提高资金分配下达速度和拨付效率,做到了“应支早支”,保障了人员工资、津贴、低保、社保等各项民生资金的正常发放,保证了各部门正常运转需求。
3.加大涉农资金投入,积极落实各项惠民政策
一是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研究成立扶贫工作推进领导小组,进一步细化任务,明确责任,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组织基础;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脱贫攻坚任务,按照“六个一”“三个零”“三个度”的要求落实扶贫资金使用要求,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结合省扶贫工作问题,积极整改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工作台账,实行动态销号管理;结合分包村,每周定期下乡帮扶慰问贫困户,实现每位帮扶责任人与帮扶对象的深度对接,不断采集完善信息。二是积极落实涉农政策。2017年上半年,通过“一卡通”系统累计发放惠农补贴1.95亿元;参保种植业小麦63.83万亩,涉及保费1098万元;拨付资金1030万元,用于42个一事一议奖补项目、传统村落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拨付村级经费3027万元,大幅度提高了村组干部工资,保障了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上半年,我市成功入选河南省2017年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试点名单,并成功申报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县,确定10个行政村为2017年河南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村,深入推进我市农村综合改革。
4.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2016年以来,为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我市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是按照中央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已开工进行17个项目的棚户区改造,计划投入资金150亿元。同时,准备再投入资金100亿元,新谋划10个棚户区建设项目。二是按照省政府百城建设提质要求,我市计划用3年时间投入资金1561亿元,谋划972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目前,有65个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三是按照市委、市政府“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大发展”的发展规划,我市进行了产业集聚区、科教园区、汝瓷小镇等七大园区和特色小镇建设。
5.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升监管水平
一是推进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围绕省财政厅“一体两翼”改革总体方案,把改革作为推动财税工作全面开展的强大动力。结合实际,在2016年出台第一批13项优化预算执行流程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了12项第二批预算流程优化方案,加强各个科室与预算单位之间的联动,极大提高了单位办事效率;稳步推进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滚动编制了2017—2019年三年中期财政规划,提高预算执行的科学性与连续性;成立工资科,制定《汝州市财政局工资统发管理实施方案》《汝州市财政全供人员工资统发管理暂行办法》,统管全市所有预算单位的工资调整及统发事宜,实现从“全局管工资到工资(科)管全局”的转变;稳步推进零余额账户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财政预算收入综合查询系统上线运行,减少人工操作时间,更快查询有关数据;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共收回2014年结转资金28682万元,目前已拨付完毕。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及时拨付置换债券资金2473万元,新增债券资金11000万元,较好地缓解了我市资金紧张局面;认真做好财政预决算公开工作,将我市除涉密单位外的83个市直单位部门预算,在政府门户网站或单位门户网站上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研究出台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汝州市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规范政府购买服务行为。
6.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公司转型做实
为破解发展资金瓶颈,我市自2013年以来陆续成立了以鑫源公司为首的10个国有资本经营公司,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加快国有“资产”变“资本”的步伐,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我市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我市财政2017年“财政管理创新提升年、平台公司转型做实年、实体经济扶持发展年”活动要求,一是加快平台公司转型做实步伐,不断加快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步伐,完善董事会建设,进一步配齐、配强、配优董事会和监事会,母公司率先引入独立董事,成立战略与投资委员会、审计与风险控制委员会;研究出台《中共汝州市委办公室汝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动国有资本经营公司转型发展的意见》《汝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汝州市推动国有资本经营公司转型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汝州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资本经营公司管理的通知》等文件,为国有资本经营公司规范运营提供制度保障;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10名总经理、10名副总经理、110名优秀人才,分配到各国有资本经营公司,增强了国有企业人才队伍配备;通过全面考核,提拔领导层,支付绩效薪酬,有效地调动公司人员工作积极性。将全市有效、优质国有资产、资源以合法形式注入公司,形成公司固定资产,截至上半年,十大投融资公司总资产达到453.29亿元。通过发行城投债、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融资租赁等各种方式进行融资,10家国有资本经营公司融资到账42.08亿元,有力支持了全市棚户区改造、市政路网、海绵城市、生态廊道等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二是破解实体经济发展瓶颈。充分利用各种财税、金融手段,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研究出台了《汝州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奖惩办法》《汝州市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对全市区域范围内个人、小微企业、中小企业及主导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业态进行有效扶持;重点设立城市发展基金和产业引导基金,成立了河南省鑫源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由该基金管理公司发起设立汝州市鑫源产业投资基金,破解企业融资瓶颈,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三是PPP工作成效显著。通过优中择优选项目,广泛宣传推介项目,吸引了中铁、中冶、中建、中电建等央企到我市洽谈合作,面向全国公开推介56个PPP项目,有14个项目同步进入财政部和省财政厅PPP项目库,其中8个项目,投资98亿元,已全部开工建设。科教园区项目入选财政部第三批示范项目,争取财政部奖补资金800万元。向省财政厅申请前期费用补贴资金260万元和PPP开发性基金4.2亿元。我市被国务院评为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成效明显、社会资本参与度较高的20个县级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