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形势机遇及挑战
中国制造已开始向中国智造转变,《中国制造2025》是大国崛起的重要战略。高铁、手机、家电……中国向世界相继亮出了一张张名片。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在世界500多种工业产品当中,我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
虽然在某些行业和领域,中国制造已在世界领先,但各个行业发展很不均衡、大小企业间差别较大,且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差、核心部件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与发达工业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与工业强国相比,中国制造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工程机械、家电、电子消费品等模块化架构产品,以及通信设备、高铁、核电装备等大型复杂装备领域;而在需要前沿科技支撑的核心零部件领域,则相对缺乏优势。我国制造业大多数供给只能满足低质低价的需求,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的新变化,产业整体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
当前制造业面临的问题,表面上看是需求不足引发的,本质上看还是供给侧出了问题,低端供给严重过剩、高端供给明显不足成为主要矛盾。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已经成为振兴实体经济的紧迫任务。
机遇与挑战并存,转型升级任务紧迫。《中国制造2025》战略全面实施,吹响了我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号角。纵观国内外形势,中国制造既迎来了宝贵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放眼国际,中国制造正面临新的竞争态势。随着新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物联网、机器人等将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兴起,从而重新塑造全球产业的竞争格局,这为中国制造“弯道超车”提供了契机。欧美等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促进制造业回流,东南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人力成本优势相对凸显,中国制造正面临着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双重挤压,容不得半点懈怠。
立足国内,中国制造也肩负着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发展阶段的转换,使得制造业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动力。我国以往的发展基本上靠要素投入、低成本劳动力拉动,属于典型的数量规模型粗放式发展。现在,靠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依靠低劳动力成本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制造业对创新的需求更加紧迫。当前,制造业面临的是人才短缺、资金不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缺乏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等影响着中国制造的创新动力。
当前我国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干什么都能卖出去、都能赚到钱”的时代已经结束,受全球经济,尤其是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整个社会总需求增速明显下降,行业产能过剩严重、恶性竞争加剧、价格持续低迷等问题突出。生产要素成本的提升,加大了企业的生存压力。随着人口红利逐渐减少,企业用工成本提高,人力正在超越原材料,成为装备制造业最大的成本支出,如果不走智能化发展道路,行业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反之,如果加快转型升级,就会化挑战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