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三大融合”

(五)促进“三大融合”

一是产业融合。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四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力军。要坚持三业并举,促进一产接二连三。一方面围绕特色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使产业链、价值链呈前延后伸融合发展态势,以农业示范园区为核心,积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价值链,加快培育一批在全省同行业中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要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意为径,以田园景观化为目标,高水平建设农业休闲观光基地,深度开发农业生态休闲功能,重点打造一批旅游乡村,大力发展农家乐经营,开发乡村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商品,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此外,要将“大数据”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向农业渗透融合,大力发展网络营销、在线租赁托管、食品短链、电子商务、体验经济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方式。同时,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以应用示范为主线,促进休闲、旅游等其他业态与农业的交融,增强加工、流通等其他领域与农业的衔接,形成规模农业、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电商农业、安全农业、品牌农业等为主的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目前,全市休闲农业正顺势发展。

二是产村融合。一方面着力加大“两转三同步四集中”综合改革力度,探索产村一体化发展机制。“两转”即加快土地流转和农民转移;“三同步”即土地整理与土地流转同步推进,迁村腾地与农民转移同步实施,项目建设与政策整合同步安排;“四集中”即加快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居住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商贸向市场集中。另一方面着力推进产村一体化。将新农村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鼓励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以农产品加工或乡村休闲游为核心纽带,采取土地流转、出租、入股等方式,建立生产原料或休闲观光基地,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形成产加销或产游销等产业链发展模式。

三是城乡融合。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以大带小”的原则,加快发展小城镇,做大做强中心镇。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优化发展环境,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区域性人口集聚中心、产业集聚中心、商品集散中心。把小城镇发展与推进农村工业化结合起来,办好特色经济园区、加工园区和商贸物流园区,壮大小城镇经济实力。坚持规划先行,依据产业优势和区位条件,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集聚型、乡镇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集散型、生态旅游观光型、历史文化保护型等特色小城镇。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实现城乡“进则坐拥城市配套服务、创业无忧;出则尽享乡土田园气息、回归自然”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