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在临床研究基础上的围手术期处理意见

(二)建立在临床研究基础上的围手术期处理意见

1.术前准备·术前准备时,应尽量改善患者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必要时先行抗感染治疗,对于有发生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尽早进行纠正,包括减少二手烟的吸入[22]等。

研究发现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给予布地奈德、盐酸氨溴索、地塞米松等雾化吸入,能有效减轻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减少气道分泌物[42-44]。静脉注射也会有一定效果。

Szefler SJ 等[42]的Meta 分析显示1990—2002 年发表的关于布地奈德的9 项临床研究(总共1 686 例患者),发现短期和长期使用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对缓解哮喘儿童的症状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减少气道分泌物,且安全和耐受性良好。

韩泽利等[43]开展的一项研究包含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80 例,平均分成三组:采用常规抗炎组,常规抗炎组+雾化吸入地塞米松和盐酸氨溴索(沐舒坦)组,常规抗炎组+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普米克令舒)组。结果表明,在常规抗炎的基础上,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对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有较好疗效。

王希云等[44]将42 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 例。观察组予以地塞米松、α 糜蛋白酶、庆大霉素超声雾化吸入配合使用抗生素;对照组不予以地塞米松,其他用药相同。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后得出结论:地塞米松超声雾化吸入对于减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咽部症状疗效显著。

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在术前给予抗胆碱药是有益处的,能减少气道分泌物,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有效降低气道高反应性[45]

术前使用β2 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能有效降低总呼吸阻力和降低哮喘患儿围手术期发生支气管痉挛的可能[46]

Von Ungern Sternberg BS[47]等通过对335 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研究发现插管前吸入沙丁胺醇(2.5~5 mg)可使围手术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风险至少减少35%。

Silvanus MT 等[48]报道,对于气道高反应性的患者,术前5 日联合应用甲泼尼龙和沙丁胺醇雾化吸入较单独应用沙丁胺醇更有效地减少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时的支气管痉挛。

在给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行气管插管前,为了减少围手术期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应先对气道进行充分麻醉,沙丁胺醇、利多卡因、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抗胆碱药等都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35,47,48]。Silvanus MT 对31 例可逆性气流受限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插管前无论是单用沙丁胺醇、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还是两者联合使用,都能有效减少插管后的哮喘发作。

2.术中治疗及保护·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气道敏感性较高,防止支气管痉挛急性发作,最重要的原则是在气管插管前对气道进行充分的麻醉。文献报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行气管插管明显增加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应尽可能避免,特别是在年龄较小的婴儿[16,35]。同时,插管不宜过深。

对于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建议随时注意患者的术中及术后情况,全麻要维持足够的深度;术中充分补充晶体液,避免使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慎用新斯的明,争取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刘秀莲[49]的研究纳入了158 例合并上呼吸道感染需进行手术治疗的小儿,发现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在气管插管后,向气管内注入氨溴索后,呼吸道状况明显改善,呼吸道分泌物(分泌物)逐渐减少或消失,痰液颜色变浅、清稀,量明显减少或逐渐消失,肺部呼吸音清晰、Sp02 明显改善。刘晓欧[50]对100 例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全身麻醉的患儿进行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尚未发现国外有相关研究报道。

其他方法还在探索中。

3.拔管期处理·PACU 和术后6 h 是合并上呼吸道感染发生肺部并发症的高危时期。

小儿全麻术后在PACU 行麻醉复苏对提高患儿围手术期安全性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31]。需要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提高警惕,加强监护,及时并正确处理出现的并发症。

在麻醉管理中,痰液的处理十分关键,发现痰多及时予以吸痰,吸痰及拔管时保持一定麻醉深度,持续滴注利多卡因下拔管对减少拔管期痉挛有帮助[51]

关于拔管时机的选择和拔管前准备方面,白玉玮[52]等指出在持续吸入1%七氟烷的麻醉深度下拔除气管导管有助于减少拔管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而Baijal RG 等[53]比较了880 例3 岁以下患儿在深麻醉与清醒麻醉下拔管时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现两者的差别并无统计学差异(18.5% vs.18.9%,P=0.93)。王向丽[54]等研究发现全身麻醉术后的患者行气管内盐酸氨溴索喷雾可明显减少拔管后呼吸道反应。

(作者 陈潮金,审校 罗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