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风险评估

(四)围手术期风险评估

1.手术和介入治疗的风险评估·关于瓣膜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术的术后死亡率不同国家略有差异(表2-4-5)。

表2-4-5 瓣膜性心脏病手术后死亡率

VHD 常常需要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决策是复杂的,因为VHD 常见于老年人,因此,其共病的概率较高,使介入治疗的风险增高。当代VHD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既往手术治疗的患者比例正在增长,呈现出进一步的问题。而在发展中国家,主要影响年轻人的风湿性心瓣膜病,仍然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与其他的心脏病相比,VHD 领域的试验研究较少,随机临床试验尤其缺乏。

2014 年AHA/ACC 指南推荐了危险评分系统(表2-4-6)。该评分在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STS)评分基础上增加了3 个要素:体弱、主要器官损害术后未改善及操作相关障碍,更强调个体化的评估和决策。

表2-4-6 VHD 手术和介入治疗风险评估

a主要器官系统共存疾病,如严重的左心室或右心室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肺动脉高压、慢性肾脏疾病≥3、肺部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肝脏疾病、胃肠道疾病及癌症。b手术相关的困难,如气管切开术史、升主动脉钙化、冠状动脉搭桥术胸骨粘连及放射引起损伤

2.非心脏手术风险评估·VHD 患者行非心脏手术的手术风险分层决定于手术类型和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行心脏手术不同,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在行非心脏手术之后,其瓣膜病变是依然持续存在的,所以在术后也要给予持续的特别关注。而且与行心脏手术后常规进ICU 不同,行低-中风险非心脏手术通常不会进一步的ICU 监护,所以,术后监护不充分、护理的短缺、缺乏有经验的血流动力学关注都将增加瓣膜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的围手术期不良事件风险。

目前已经有一些围手术期心血管风险评估的临床方法,尽管没有一个是理想的预测方法。但是当与传统医学评估和临床完美结合使用时,这些方法会非常有帮助的。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瓣膜性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的风险评估系统,可参照其他评估方法进行评估,通常应用的两种计算方法如下。

(1)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或心搏骤停(MICA)/Gupta 围手术期风险评估计算法:根据美国外科医师协会2007 年全国外科质量改进计划(NSQIP)数据库及对超过20 万患者手术围手术期心脏并发症进行评估,产生了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或心搏骤停风险计算法。经过验证,该风险模型的预测性超过了常用的改良的心脏风险指数风险计算法(RCRI)。围手术期MICA 的5个主要的预测因素包括:手术类型、功能状态、ASA 分级、肌酐水平和老龄(在线计算法可参考http:/ /www.surgicalriskcalculator.cm/miorcardiacarrest)。

(2)改良的心脏风险指数(RCRI):改良心脏风险指数(表2-4-7)出版后,因为麻醉和手术技术的改进,它可能部分夸大了心脏风险,但仍不失为一个有效且易于使用的评估指标。研究的是50 岁以上行非心脏手术患者。

表2-4-7 改良的心脏风险指数

CVA:脑血管意外;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