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危险因素

(二)危险因素

围手术期脑卒中是脑卒中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疾病的传统危险因素如颈动脉狭窄、高龄、吸烟、高血压、心房颤动、糖尿病等也是围手术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更为特殊的是,围手术期手术因素如手术类型、麻醉方式、术中低灌注等也是围手术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1.传统危险因素/术前危险因素

(1)年龄:随着高龄患者手术的逐渐增多,围手术期脑卒中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高龄是脑卒中最显著的危险因素之一。65 岁以下的患者发病率在0.1%~0.5%,65 ~74 岁的患者发病率为0.5%,而年龄大于75 岁的患者其发病率高达1%[12]

(2)性别:一项纳入了从1998 年到2012 年总病例数达175 655 例的接受CEA 或CAS 的患者的临床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其他各项危险因素进行匹配后,统计分析结果提示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有更高风险发生围手术期卒中,且对于CAS 术,女性是全部危险因素中最强的独立危险因素[13]。另外,一项颈动脉血管重建内膜剥脱与支架植入术临床对比试验结果也提示女性患者术后4 年卒中率高于男性患者[14]。尽管多项研究提示女性是围手术期卒中危险因素,但仍存在争议。

(3)吸烟:针对西方人群的32 项研究使用Meta 分析发现吸烟可使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增加50%[15]

(4)高血压:高血压会损害脑的自身血流调节功能,使脑血流量过多增加从而加重脑水肿。有研究报道收缩压及平均动脉压主要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而舒张压主要与出血性脑卒中相关,且基础收缩压每增高10 mmHg,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增加47%。

(5)心脏病:各种类型心脏病均可增加患脑血管病的危险,如心房颤动、感染性心膜炎、心脏瓣膜病、急性心肌梗死等,这与附壁栓子脱落、赘生物碎片脱落、细菌性动脉瘤破裂、血管痉挛、血压骤降等有关。

心房颤动是围手术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潜在危险因素。研究发现,在围手术期脑卒中的患者中有27.6%的患者并存心房颤动,而非脑卒中组心房颤动发生率仅为8.7%[5]。Kaatz[17]等对10 种不同类型的手术30 日后卒中发生率进行了分析,心房颤动患者围手术期卒中风险是非心房颤动患者的2 倍。无论是慢性心房颤动还是术后新发的心房颤动,都会使患者卒中发生率和病死率增高。

(6)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的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是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原因。一项大样本研究表明,糖尿病是围手术期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患脑卒中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3 倍[5]

(7)颈动脉狭窄:颅内脑动脉狭窄的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卒中的风险并不清楚,但是这些患者在非手术的情况下发生卒中的风险高,因而围手术期发生卒中的风险可能也很高[18]

2.手术相关危险因素/术中危险因素

(1)手术类型:非心血管手术的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率因手术类型而异,高危手术的卒中风险为普通手术的1.5 倍[12]。心血管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率依手术类型和手术操作的复杂程度而定,冠脉搭桥术后卒中的病因学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可以是全身性炎症反应、脑栓塞或低灌注所致,而手术期间动脉粥样硬化栓子脱落、主动脉插管和主动脉钳夹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19]

(2)围手术期低灌注:术中禁食、补液不足及术中大量失血等常引起围手术期低血容量,导致脑低灌注甚至分水岭梗死。老年患者以及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患者,由于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下降,术中低灌注更容易发生脑卒中。术中血压长时间下降大于20 mmHg 或较术前血压下降大于20%时,术后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升高[5]

(3)麻醉方式:围手术期脑卒中的发生与麻醉方式有关,局部麻醉手术的并发症比全身麻醉的要少。全身麻醉药如异氟醚有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麻醉过深可能会出现低血压。此外,全身麻醉会减少原已缺血的脑组织的血流量,推测可能的机制为麻醉剂使非缺血区脑血管扩张,产生盗血现象,从而增加围手术期脑卒中风险[5]

(4)高凝状态:血液的高凝状态也是造成围手术期脑卒中的常见原因,手术创伤及相关组织损伤都可以引起血液的高凝状态,这是机体的自然防御反应。有研究表明手术后患者的凝血机制会被激活,这种高凝状态可以持续到术后14 ~21 日[20]。全身麻醉、脱水、术后长期卧床、围手术期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暂停使用都可以进一步加重手术导致的高凝,从而增加围手术期血栓性事件包括脑卒中的发生。

(5)术前停用抗血栓药物:2009 版脑卒中的管理指南中建议: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术中或术后的出血,术前应停用抗凝药,阿司匹林术前应停药7 日,氯吡格雷应停药14 日,噻氯匹定提前10~14 日停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术前停用这些抗血栓药也是诱发脑卒中的一项危险因素,尤其是对原有脑卒中史、颅内放置支架和有发生心血管意外的高危患者。

但2019 年AHA/ACC/HRS 对2014 年版本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进行了更新。文中指出对长期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围手术期停用抗凝药时需进行卒中和出血风险的综合考虑;此外,对于停用华法林,可能仅需要对有高度血栓栓塞风险患者进行低分子肝素桥接抗凝治疗,因为2015 年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的一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术前3 日至术后24 h 围手术期停用华法林且不进行肝素桥接治疗,动脉血栓形成风险并不增加而出血风险减小[21]

(6)受体阻滞剂:Bangalore 等[22]研究Meta 分析发现进行非心脏手术的患者应用β 受体阻滞剂所引起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会增加脑卒中发病的风险。

(7)其他:手术持续时间、高血糖、高血压、低血压等。

3.术后危险因素·心力衰竭、低射血分数、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律不齐、心房颤动;脱水、失血;卧床;高血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