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抗凝治疗患者的风险评估及处理
随着人口平均年龄增高,我国正逐步进入老年化社会,随之而来的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其中,血栓疾病的病因复杂,包括血管内皮损伤、血液凝固性增高、纤溶活性降低、血液流变学改变。其中,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最主要因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以影响血流和血液凝固性;反之,异常血流可以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液凝固性增高原因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应激反应、妊娠及分娩等生理情况,内外科多种疾病及病理过程使血浆多种凝血因子增多或抗凝血因子减少,血小板活化共同促成血栓形成[1]。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导致临床上越来越多需要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同时正在服用抗凝药物。抗凝药物可能导致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异常,为临床医师的决策带来重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