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病学
2025年08月10日
一、流行病学
抗凝药物自发明以来,越来越广泛地被使用在心血管疾病及血栓高危患者的预防和治疗上。血栓性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按发病位置可分为动脉血栓及静脉血栓。严重的动脉血栓主要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其治疗手段是溶栓;预防动脉血栓形成的方法是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药物。静脉血栓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其预防和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抗凝药物[2]。
血栓性疾病高危人群包括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术后、心房颤动史、血栓史患者。这些患者需要长期使用抗凝药物。据报道,我国心房颤动总体患病率为0.6%~0.8%;住院DVT 高危患者DVT 的患病率为10.2%[美国有症状的静脉血栓年发病率为(71 ~117)/100 000];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在各地相差较大,为(100 ~850)/10 万人[3];脑血栓在我国发病率约为300 /10 万人[4];肺栓塞在西方人群中发病率为0.05%[5],这些患者都需要进行抗凝治疗[6,7]。
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疾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对人类造成了威胁;抗血小板药物在减少心脑血管疾病上有重要作用,广泛应用于冠心病、PCI术后、心脏搭桥术后。据报道,我国冠心病发病率为(10~50)/10 万,并呈上升趋势[8],此类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