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危险分级

(二)围手术期危险分级

1.行非心脏手术的危险分级

(1)手术因素:除了患者自身心血管相关病情,围手术期重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还与手术复杂程度有关。2014 年ESC /ESA 共同修订的非心脏手术的心血管评估与管理指南中[6],结合手术类型与患者情况后,依据可能发生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的概率对非心脏手术进行危险程度分级(表2-3-7)。

表2-3-6 2014 年ESC/ESA 稳定患者行择期非心脏手术的术前心功能评估检查指南

1)低危手术:结合手术类型与患者病情后,预测发生MACE 的概率<1%。

2)中危手术:结合手术类型与患者病情后,预测发生MACE 的概率为1%~5%。

3)高危手术:结合手术类型与患者病情后,预测发生MACE 的概率>5%。

表2-3-7 2014 年ECS/ESA 非心脏手术心血管风险分级

(2)患者因素:2014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与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发表的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评估指南中指出[10],可使用可靠的评估体系来预测围手术期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风险,并对3种常用非心脏手术术前临床风险因素评估体系进行如下比较。

1)改良心脏风险指数(revised cardiac risk index,RCRI):RCRI 主要包含5 个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①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②心功能不全;③脑血管意外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④肾功能不全[血清肌酐浓度>170 μmol/L 或2 mg /dL,或血清肌酐清除率<60 mL/(min·1.73 m2)];⑤合并需要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

这5 个风险预测指标可用来预测包括心肌梗死、肺水肿、原发性心搏骤停、心室颤动或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的心脏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当合并0 或1 项风险预测指标时,MACE 的概率较低,而合并2 项及以上风险预测指标时,发生MACE 概率较高。

近年来,有许多研究提出对RCRI 进行适当改良,如加入fQRS 波、使用血清肌酐清除率代替绝对血清肌酐值等[11,12]。然而,尽管RCRI 评分体系在区分低危、中危及高危患者的区分能力较好,在血管手术中,RCRI 评分体系对死亡率与重大心脏事件的预测率仍不够准确。

2)美国外科医师协会NSQIP MICA 评分:NSQIP MICA 量表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基于>20万例患者的资料基础上计算出来的量表。其计算的结果可以给出一个准确的百分比,但是只能计算心肌梗死或心搏骤停的概率。与RCRI 相比,这个量表中把手术种类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类,加入了年龄,肌酐的标准为>132.6 μmol/L(1.5 mg/dL),并且加入了ASA 分级,增加了患者是否能够独立生活这几项指标,但是剔除了脑血管病和糖尿病这一指标。

3)美国外科医师协会NSQIP 手术风险计算器:美国外科医师协会全国外科质量提高计划(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National Surgical Quality Improvement Program,ACS NSQIP)是一项综合患者各系统疾病状态及每一项特定手术风险的计算工具[13]。与其余评分系统相比,此体系不但纳入了常见的疾病风险因素,更是对应每一项特定手术的CPT 代码有各自的危险系数,由此计算出以下并发症概率:严重并发症,所有并发症,肺炎,心脏并发症,手术部位感染,尿道感染,静脉血栓,肾功能衰竭,死亡,出院后需要继续护理或者到康复机构的概率,并且能够预测住院天数。该计算器使得围手术期风险评估更为个体化(表2-3-8)。

表2-3-8 常用非心脏手术术前临床风险因素评估体系

(续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