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行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处理意见
1.术前处理
(1)重点保护心肌功能,保证心肌氧供需平衡,避免心绞痛发作。
(2)冠心病患者术前常长期使用许多治疗药物,应详细询问病史,适当加以控制。
(3)术前对中、重度高血压患者应采取2 种以上降压药治疗,应一直用到手术前,不宜突然停药,否则反可诱发心肌缺血、高血压反跳和心律失常。
(4)服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药者,术前1 周应停止使用,以免手术中渗血加剧。术前必须抗凝者,改用肝素一直到术前。
(5)术前洋地黄治疗者,除合并心动过速不能停药外,最好在术前12 h 停用。
(6)长期使用利尿药者,最好在术前数天起停药,以便调整血容量及血钾。
(7)口服降糖药者,至少自术前12 h 起停药。围手术期应密切监测血糖,并应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若患者长期应用鱼精蛋白锌胰岛素,CPB 术后应用硫酸鱼精蛋白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因此,应先用小剂量鱼精蛋白拮抗试验,即将鱼精蛋白1~5 mg 缓慢5 min 以上注入,观察无反应后再缓慢注入预计的全量。
(8)慢性心力衰竭或肝脏淤血者,常缺乏凝血因子,术前给予维生素K 或新鲜冷冻血浆补充。
2.麻醉前用药·对冠心病患者必须尽量做到减轻其恐惧不安心理,给予安慰和鼓励,以防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甚至诱发心绞痛。术前晚睡前应给催眠药。术日晨可用地西泮5 ~10 mg 口服,或咪达唑仑5~10 mg 肌内注射,吗啡0.05~0.2 mg/kg 和东莨菪碱0.2~0.3 mg 肌内注射。对心脏储备能力低下的患者吗啡用量应适当减少。东莨菪碱需慎用于70 岁以上老人,因可能引起精神异常。术前尚需根据病情给予抗高血压药、抗心绞痛药如阿替洛尔、硝酸异山梨酯、盐酸地尔硫䓬 、硝酸甘油等。
3.CPB 冠脉搭桥手术的麻醉
(1)麻醉诱导药可选用咪达唑仑、地西泮、依托咪酯、芬太尼等。有研究表明,吸入麻醉药可减轻CABG 手术后肌钙蛋白的升高[28]。然而单纯吸入麻醉药或静脉麻醉药往往不能减轻围手术期应激反应,加用芬太尼可弥补此缺陷,用量为10~20 μg/kg 不等。应用较大剂量芬太尼的同时或先后,应注射肌松药,以防胸腹肌僵直不良反应。
(2)如果手术在小切口或胸腔镜下施行,要经右颈内静脉置入两个带球囊导管,一个为术中施行冠状静脉窦逆灌心停跳液使用;另一个插入肺动脉供监测压力用;麻醉维持可用较大剂量芬太尼20~40 μg/kg,辅以异丙酚微量泵持续输注或间断静脉注射,或再吸入低浓度异氟烷或恩氟烷。随着体外转流时间延长,往往血压逐渐升高,可经心肺机或中心静脉管注射地西泮、异丙酚、氯胺酮、盐酸乌拉地尔、尼卡地平,或其他短效降压药处理。
(3)我们观察到,在CPB 手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可维持平稳,但CPB 术中及术后的机体氧代谢有明显改变,表现氧耗上升、氧摄取率和乳酸浓度明显升高,脑氧饱和度明显降低,这与非生理性灌注CPB 带来的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有关。
(4)在停CPB 后常出现心率加快、心排量增加、氧供氧耗与氧摄取率都明显上升,乳酸浓度继续升高,提示机体尚处于氧债偿还阶段。因此,冠心病搭桥CPB 手术前后必须保证足够的通气和供氧,维持满意的血压,停CPB 后及时恢复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比容,保证足够的血容量,维持中心静脉压平稳,需要时应用硝酸甘油,以维护心脏功能。
4.非CPB 下冠脉搭桥手术的麻醉
(1)以静吸复合或静脉复合麻醉为主,由于无CPB 刺激,芬太尼用量可减少,总量5 ~30 μg/kg,辅以吸入低浓度麻醉药或静脉短效麻醉镇痛药。
(2)为手术游离乳内动脉方便,有时需用双腔支气管插管施行术中单肺通气。
(3)以往为提供心跳缓慢的手术操作条件,常用腺苷、钙离子拮抗剂或β 受体阻滞剂,以控制心率在35~60 次/min;如今已采用心脏固定器,而不再需要严格控制心率,由此提高了麻醉安全性。
(4)手术在吻合血管操作期间往往都出现血压下降,以吻合回旋支时最为明显。
(5)搭右冠状动脉桥时常出现心率增快,同时肺毛细血管楔压上升,中心静脉压增高,左、右心室每搏做功指数减少,提示左、右心室功能减弱,需应用α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如苯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等调整血压,但乳酸含量仅轻微增高,脑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提示非CPB 手术中的氧代谢紊乱和缺氧程度比CPB 手术者轻,术毕可早期拔管。
(6)有人采用硬膜外麻醉-全麻联合麻醉,认为可阻断心胸段交感神经,利于减轻应激反应,减少全麻药用量,且又可施行术后镇痛,但应注意有发生硬膜外血肿的可能。
(7)近年在非CPB 下还开展C02 激光、钬激光和准分子激光穿透心肌打孔再血管化术,使心腔内血液经孔道灌注心肌以改善缺氧。主要适用于因冠脉病变严重无法接受冠脉搭桥手术者、PTCA 者、全身状况很差者,或作为冠脉搭桥手术的一种辅助治疗。
5.危重冠心病患者的辅助循环·冠心病患者心脏功能严重受损时,需依靠辅助循环措施,以减少心脏做功,提高全身和心肌供血,改善心脏功能,使用率为1%~4%。北京阜外医院自1974 年至1998 年6 月共施行冠脉搭桥手术1 704 例,其中25 例(1.5%)术后需行左心机械辅助(22 例为左心辅助+IABP,3 例为单纯左心辅助),辅助时间最短30 min,最长72 h,平均(568±918)min。经辅助循环后19 例(76%)脱离CPB 机,其中12 例(48%)出院。辅助循环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其应用时机,以尽早应用者效果好。适应证为:术前心功能不全,严重心肌肥厚或扩张;术中心肌缺血时间>120 min;术中心脏指数<2.0 L /(m2·min);术中左心房压>20 mmHg;术中右心房压>25 mmHg;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术中不能脱离CPB。
常用的辅助循环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为搭桥手术前最常用的辅助循环措施,适用于术前并存严重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冠心病患者,由此可为患者争取手术治疗创造条件。
(2)人工泵辅助有滚压泵、离心泵两种。滚压泵结构简单,易于操作,比较经济,缺点是血球破坏较严重,不适宜长时间使用。离心泵结构较复杂,但血球破坏少,在后负荷增大时可自动降低排出量,比较生理,适用于较长时间使用,但也只能维持数天。
(3)心室辅助泵有气驱动泵和电动泵两型。气驱动型泵流量大,适于左、右心室或双心室辅助,但泵的体积大,限制患者活动。近年逐渐采用可埋藏型电动型心室辅助泵,如Heartmate(TCI)和Nevacor,连接在心尖以辅助左心功能。
(4)常温非CPB 搭桥手术中,有时出现心率太慢和血压太低而经药物治疗无效者,可继发循环衰竭,此时可采用“微型轴流泵”,根据阿基米德螺旋原理采用离心泵驱动血液以辅助循环,常用Hemopump 和Jarvik 泵。在轴流泵支持下施行常温冠脉搭桥手术,可比CPB 下手术的出血少,心肌损伤轻。轴流泵的优点是:用患者自体肺进行血液氧合;不需要阻断主动脉;不存在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心脏负荷,减少心肌耗氧,增加心肌血流,增强心肌保护;减少肝素用量,减少手术出血。但轴流泵本身在目前尚需继续探索和改进。
6.术后管理
(1)保证氧供:维持血压和心脏收缩功能,必要时辅用小剂量儿茶酚胺类药。同时保证足够的血容量,使CVP 维持满意水平。应用小剂量硝酸甘油,防止冠脉痉挛和扩张外周血管。
维持血红蛋白浓度,手术顺利者维持80 g/L 和HCT 24%水平,可不影响氧摄取率、混合静脉血氧张力及冠状窦氧张力。但在以下患者中,血红蛋白浓度应维持100 g/L 和HCT 30%或更高:①心功能不全,无力提高心排血量或局部血流;②年龄>65 岁;③术后出现并发症而增加机体耗氧;④术后需机械通气辅助呼吸等严重情况时。
维持血气及酸碱度正常,充分供氧,监测pH,调整呼吸机参数使血气达到正常水平。积极治疗酸中毒、糖尿病及呼吸功能不全。
(2)减少氧耗:保持麻醉苏醒期平稳,避免手术后期过早减浅麻醉,应用镇静、镇痛药物以平稳度过苏醒期。
预防高血压和心动过速,针对性使用α 受体阻滞剂(盐酸乌拉地尔)、β 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钙离子拮抗剂等短效药。如果仍出现血压升高,试用小剂量硝普钠,但应注意术后患者对硝普钠较敏感,需慎重掌握剂量。心率以控制在小于70 次/min,其心肌缺血率约为28%,而心率高于110 次/min 者则可增至62%。
(3)早期发现心肌梗死:早期发现心肌梗死具有重要性,其诊断依据有:①主诉心绞痛;无原因的心率增快和血压下降;②心电图出现ST 段及T 波改变,或心肌梗死图像;③心肌肌钙蛋白(cTn)、CK-MB、肌红蛋白(Myo)、核素扫描99mTC-焦磷酸盐心肌“热区”心肌显像可支持早期心肌梗死的诊断,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