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病学
2025年08月10日
一、流行病学
1958 年,以电池为电源的起搏器(pacemaker,PM)革新了对致命性电传导异常的治疗。1980 年,植入性心电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首次用于抗快速性心律失常或休克,并于1985 年得到美国FDA 认可,ICD 除了兼有心脏起搏的功能,还具有抗快速性心律治疗功能。作为一种电子产品,PM 或ICD 均可能存在隐形装置故障或显性装置故障,这无疑为患者带来很多不确定的危险。尤其是随着一系列研究的展开,人工起搏器的适应证不断拓宽。Buxton 等[1]研究认为,对于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患者而言,ICD 可明显减少死亡率,并且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Moss 等[2]进行的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推荐无快速性心律失常表现患者也可预防性放置ICD。这些研究使得ICD 植入适应证数量明显增加。
围手术期麻醉监护、外科手术使用的很多设备均可能对ICD 带来一些影响。例如,若给安装起搏器的患者用常规放置磁体的方法来收集心电图,所放置磁体可使波士顿科技、佳腾和CPI 公司的一些ICD 装置永久失活[3]。其次,ICD 在放置磁体后其慢心率起搏功能将不会转为非同步模式。因此,对许多ICD 而言,是否适合放置磁体还不肯定。
Maisel 等[4]研究了FDA 的1990—2002 年数据库,发现每1 000 例植入患者中有4.6 个PM 和20.7 个ICD 由于电池耗竭之外的故障而取出。研究期间,有225 万个PM 和415 780 个ICD 被植入,其中有30 个PM 植入患者和31 个ICD 植入患者由于装置功能失常直接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