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类药物及其临床应用

(一)肝素类药物及其临床应用

普通肝素(UFH)是最经典的抗凝药物,是一种间接的非选择性凝血因子抑制剂,其主要作用原理是通过催化抗凝血酶(AT-Ⅲ),肝素分子与AT-Ⅲ结合后,使后者活性部位暴露,迅速与各种凝血因子结合使它们灭活。肝素的半衰期约为90 min,静脉注射可即刻发挥抗凝作用,是它最大的优点,但该药药效学活性无法预测,常出现出血等各种不良反应。轻者皮肤黏膜出血,重者甚至颅内出血。采用UFH 治疗时必须定时检测患者凝血功能,出现血凝异常时应立即停用,同时给予拮抗剂鱼精蛋白中和。停药指标以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作为标准,其值延长至2.5 倍以上时停药。除此以外,肝素会引起血小板减少、骨质疏松、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不良反应[10]

低分子肝素(LMWH)是由肝素裂解和纯化后得到的低分子量肝素组成的混合物,如依诺肝素。与肝素相比,LMWH 不需要持续静脉滴注,经皮下注射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可达90%,半衰期较长,为3~5 h。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较低(约0.1%),出血不良反应较少,一般不需要检测凝血指标[2]

表4-2-1 显示了肝素类药物的特性[9]

表4-2-1 肝素及其衍生物的药理学特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