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决策和处理
1.嗜铬细胞瘤对麻醉决策影响
(1)麻醉选择与用药应尽量满足下列条件
1)对心泵效应无明显抑制作用。
2)不增加交感肾上腺素系统的兴奋性,不增加儿茶酚胺的释放。
3)麻醉作用安全,肌肉松弛充分。
4)对代谢影响小。
5)麻醉作用发生快,消失也快,便于调节。
6)有利于术中控制血压。
7)有利于肿瘤切除后恢复血容量和维持血压。
(2)麻醉方式的选择
1)诱导方法不宜以快速为主,应以平稳减少心肌氧耗为目的。
2)维持以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或者复合少量七氟烷吸入的精细复合麻醉为宜(肌松药间断静注),不仅麻醉平稳,而且有利于控制血压,是一组较好的麻醉方法。硬膜外+全麻联合麻醉用于嗜铬细胞瘤麻醉有其优势,由于硬膜外阻滞后血管扩张,有利于扩容和控制高血压,而全麻可阻滞手术刺激所致的内脏牵拉反应,以维持麻醉平衡。但是术中使用硬膜外麻醉会增加术中结扎肿瘤静脉后导致的低血压的风险。硬膜外术后带镇痛泵返回病房,行术后镇痛,以抑制应激反应。
(3)术中监测:有创动脉压的监测和中心静脉置管是必要的,需要时可以置入肺动脉导管和使用经食管心脏超声检查。
(4)麻醉药物的选择
1)禁用甲氧氯普胺,有报道指出嗜铬细胞瘤患者使用甲氧氯普胺会增加高血压危象发生的可能性,甚至有报道指出会发生肾上腺性心肌炎,具体的机制是多方面的,可能与甲氧氯普胺刺激嗜铬细胞瘤细胞释放儿茶酚胺相关。
2)有病例报道指出在未使用α 受体拮抗剂的嗜铬细胞瘤的患者中使用大剂量的氟哌利多会出现高血压危象。
3)禁用胰高血糖素,会刺激肿瘤释放儿茶酚胺,与高血压危象相关。
4)尽可能避免使用吗啡、卡机宁、阿托品、麻黄碱、氯胺酮、可卡因、氟烷等药。
2.建立在临床研究基础上的围手术期处理建议·充分的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前药物准备的目标在于阻断过量CA 的作用,维持正常血压、心率/心律,改善心脏和其他脏器的功能;纠正有效血容量不足;防止手术、麻醉诱发CA 的大量释放所致的血压剧烈波动,减少急性心力衰竭、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1)控制高血压
1)α 受体阻滞剂(推荐)[22,26,27]:最常用的是长效非选择性α 受体阻滞剂——酚苄明,也可选用α1 受体阻滞剂如哌唑嗪(2~5 mg,2 ~3 次/日)、特拉唑嗪(2 ~5 mg /d)、多沙唑嗪(2 ~16 mg/d)等。乌拉地尔(压宁定)具有中枢和外周双重作用,每日30 ~90 mg,分次口服。服药期间饮食中增加含盐液体的摄入,以减少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并有助扩容。
2)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推荐):钙拮抗剂能够阻断NE 介导的钙离子内流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达到控制血压和心律失常的目的,它还能防止CA 相关的冠状动脉痉挛,有利于改善心功能[28]。其疗效几乎与α 受体阻滞剂相当,但不会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3)推荐以下3 种情况联合或替代α 受体阻滞剂:①单用α 受体阻滞剂血压控制不满意者,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并可减少前者剂量;②α 受体阻滞剂严重不良反应患者不能耐受者,替代之;③血压正常或仅间歇升高,替代α 受体阻滞剂,以免后者引起低血压或直立性低血压。
(2)控制心律失常:对于CA 或α 受体阻滞剂介导的心动过速(>100 ~120 次/min)或室上性心律失常等需加用β 受体阻滞剂,使心率控制在<90 次/min。但β 受体阻滞剂必须在α受体阻滞剂使用2 ~3 日后,因单用前者可阻断肾上腺素兴奋β2 受体扩张血管的作用而可能诱发高血压危象、心肌梗死、肺水肿等致命的并发症。推荐心选择性的β1 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美托洛尔等。
(3)高血压危象的处理:推荐硝普钠、酚妥拉明或尼卡地平静脉泵入。
(4)补充血容量。
(5)术前药物准备的时间和标准[29]:推荐至少10~14 日,发作频繁者需4~6 周。以下几点提示术前药物充分:①血压稳定在120/80 mmHg 左右,心率<80 ~90 次/min;②无阵发性血压升高、心悸、多汗等现象;③体重呈增加趋势,血细胞比容<45%;④轻度鼻塞,四肢末端发凉感消失或有温暖感,甲床红润等表明微循环灌注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