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心脏起搏器对预后影响的循证分析
关于人工心脏起搏器对预后的影响,主要分为短期预后和中长期预后两个方面。
关于短期预后方面,目前普遍认为,人工心脏起搏器虽能提高心率、改善循环功能,但对手术的创伤、出血或麻醉对血流动力学改变不能起到相应代偿反应。其次,人工心脏起搏器本身也可产生一些并发症,对术后预后产生影响。有研究[16]发现术后可出现人工心脏起搏器综合征,发生率为15.7%,原因在于心室起搏的患者,由于心房和心室收缩的不同步,可使心室充盈量减少,致心搏量减少、血压降低、脉搏减弱,伴有一系列症状,如果症状明显需换用心房同步或房室收缩型起搏器。另外,还可能导致颅内静脉窦血栓及右心房、心室血栓形成,继而发生脑血管栓塞。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少见并发症,如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17],原因在于上腔静脉血栓形成,导致通过上腔静脉回流到右心房的血流部分或完全受阻,患者急性或亚急性呼吸困难和面颈肿胀,检查可见面颈、上肢和胸部淤血,水肿,进而发展为缺氧和颅内压增高,需要紧急处理。
对于中长期预后,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面。Lelakowska-Piela 等[18]用一般健康调查表(SF-36)与杜克活动问卷指数(DASI)来评价植入ICD 或CRT-D 的晚期心力衰竭患者术后6 个月的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显示,从NYHA 分级和左心室射血分数两个评价指标来看,心脏再同步治疗(CRT-D)可以显著改善术后生活质量,而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则不能显著改善术后生活质量。刘中梅等[19]通过对植入ICD 来干预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患者进行长达15 个月的随访后发现,ICD 组累计病死率和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非ICD 组,ICD 组病死率为零,而非ICD 组病死率为20.8%。从而证实ICD 可降低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并且改善生活质量。尽管目前多数研究结果均提示,起搏器植入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优于术前,但是以往的研究结果大多都是针对单一量表进行评价,国内报道尚未见用2 个甚至是多个量表对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